•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热点话题

    【地名故事 寻梦乡愁】秦皇观海 留名观海

    来源:浙江省民政厅 作者:佚名时间:2021-03-18

       

          话说秦始皇在天下一统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后,为了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控制,尤其是对“东南有霸气”的吴越地区的管理,开始了第五次巡游。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在李斯的陪同下,从西安出发,十一月到达云梦(今湖北省孝感市境内),在九嶷山遥祭虞舜。接着沿长江而下,到达会稽郡境内,从渡口上岸,进入南京。秦始皇为镇压南京的“天子之气”,在南京地区采用改变河道流向、鞭凿藏气大山、易名等办法工程。然后,秦始皇又过丹阳,顺太湖水道进入浙江境内,从钱塘江狭处渡过江,来到会稽山,祭祀大禹。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至钱塘,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在会稽,秦始皇特意命丞相李斯用小篆手书《会稽铭文》刻于一块石碑之上,铭文主要体现的是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等内容,特别规定了对各种违背秦朝法律的行为,要处以严厉的刑罚。《会稽铭文》碑立于会稽山山顶。

          许多专家分析会稽刻石应该在绍兴诸暨两地的嵋山、燕子眼岗、秦望山或鹅鼻山。近几年,有宁波学者考证分析,嵋山、燕子眼岗、秦望山、鹅鼻山地处绍兴南部深山老林的偏僻之地,从嵋山、燕子眼岗、鹅鼻山北往大海,视线被北面山峰所挡住;而秦望山头虽距海十几公里,但是北面大海----杭州湾上却没有历料所记载的嶕岘。根据李斯撰写的颂秦碑文,《会稽铭文》碑应立在会稽城邑附近或较为热闹地方,当然也可以立在登高能遥望南海的地方,但是可以肯定绝不会立在人迹稀少的深山密林之处。

      

          达蓬山是慈溪东部的一座高山,徐福东渡即在此处。达蓬山的主峰原称会稽山,三国后为纪念东吴名将改为阚泽山。如若“会稽刻石”在慈溪达蓬山,向南就可望见山下慈湖、姚江等,东北望去可见舟山群岛、梅山岛、金塘岛等一带的南海和嶕岘。唐朝薛据的《秦望山》、明朝王阳明的《登秦望山》诗等都可佐证古会稽山就是现今的慈溪达蓬山。

          秦始皇千里奔波,来到东海边上,决不会只登会稽山就匆匆而回的。因为,徐福正在东海边,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仙药而准备东渡蓬莱呢。

          秦始皇的东巡路径,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并没有详细记载。司马迁是这样简单记载的:“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自琅邪北至荣成山,遂并海西”。但是,在浙江的地方文史志料和民间传说中,秦始皇从钱塘过绍兴到达蓬山,在浙东留下了许多的地名故事。

          秦始皇在浙东为观蓬莱仙境,自然是沿着杭州湾海岸而行。绍兴箬篑山在绍兴城东10里外的东湖。东湖边原是一座青石山,因为秦始皇东巡至此,曾采摘山上的箬草喂马,故此地名为箬篑山。箬草也称竹叶草,篑即为装箬草的筐。《绍兴市志》关于箬篑山记载有:“秦(前221—前206),秦始皇渡浙江(即钱塘江),以正月甲戌到大越,留舍都亭,停车喂马箬篑山”。 箬篑山向东40公里即余姚马渚,马渚相传古时是多水渚之地。马渚的高庙山腰有一石梁似巨象之鼻,“象鼻” 石梁凌空而起后着落在坡地,形成高约丈余、宽仅尺余的天然石拱桥。石桥陡峭奇险,人称其为“奈何桥”。 民间传说,奈何桥下是秦始皇巡经时的行宫遗址,宋人有诗云:“奈何桥上烟霞凝,秦皇行宫旌旗飞”。《余姚志》关于马渚记载有:“秦始皇东巡,饮马于此,古名马渚”。 从马渚向东偏北约25公里就是慈溪市埋马村。因东巡队伍有马匹死亡,就地把死马埋在了翠屏山下,遂留下了一个埋马村名。明万历《绍兴府志》关于埋马山记载有:“埋马山(今慈溪市横河村)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山趾有石,卧睡如马。旧经云秦始皇东观于海,马毙埋焉”。从埋马村沿着翠屏山下,秦始皇继续东行20公里,来到五磊山,登山望蓬莱,所登山峰也就称之为秦皇山、望海山。《五磊寺志》关于秦皇山记载有:“与狮子岩隔岙相望,即秦皇山。相传,秦始皇曾至五磊山,登山望达蓬,缘此称秦皇山”。晋朝学者陆云在《答车茂安书》说:“始皇南巡,登稽岳,刻文于石,身在贸阝县三十余日”。

      

          《史记》中,秦始皇“望于南海”中的南海,就是如今的东海。依秦始皇的雄心壮志,望南海观蓬莱仙境,不到海岸边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而在五磊山,杭州湾的大海洋面只能远望,无法近观。但见烟波浩淼的远方濒海处,还有山岭葱翠,似见炊烟袅袅,虽未见蓬莱仙境,却也是好一派世外田园的景象。不知在这濒海的葱翠山岭处,是否曾有仙人到过?

          于是,秦始皇即令大队人马向北进发。当东巡队伍浩浩荡荡北行十里,来到了浪港山(卫山)下。秦军将士在二峰对峙中间的浪港山(卫山)它山岭,开辟出来一条登山之路。秦始皇登上浪港山(卫山),俯首近观,但见波涛澎湃、浪拍石岸;极目远眺,却是海疆无垠、群岛如珠,烟波飘缈处恰如蓬莱之仙境。明嘉靖《观海卫志》形胜篇曰:“天霁,则晴烟吐翠,浮光耀金;风行,则万壑松声,千层雪色。见之而心旷神怡、身游物外者矣!”秦始皇不禁赞叹:“海之大观也!”遂留下千古地名“观海”。

      

          《观海卫志》记载道:“卫名观海,海之大观在卫也。昔始皇东巡,刻石会稽,留师勾郧,观海于其地,因名焉”。 遥想当年秦始皇登山观海,浪港山(今慈溪市卫山)上人唤马叫喧天庭,旌旗招展遮日月,文臣武将前呼后拥,连绵队伍气势宏伟。皇权的高贵,在浪港山上显得何等的威严和神圣!

          斗转星移、流年似水。如今,秦皇观海已久被人遗忘。浪港山上当年的王气,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洪武十九年(1386),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率兵巡视东南海防。汤和驻师在浙东浪港山下时,有天下半夜,有紫霞弥漫于营帐上空,及至拂晓才慢慢散去。汤和认定此乃是天象吉兆,易为滨海防卫重地,乃奏定建卫,命名观海卫。并以观海卫为中心,在沿海建成百里海防体系。观海卫内设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驻军5630名。

          观海卫卫城的布局,是根据风水学原理,适应战争特点而建造的。城外挖掘有二道护城河,城内三十六条街和七十二条弄,纵横有序、交错互通,将前后左右中五所的五十个百户兵士屯驻在各自的区域。观海卫城内既有五马并行的大街,也有只容一人可走的小弄;长者有一里,短的仅八尺;南北大街成直线,东西大街却错开;既有直弄、弯弄、钳形弄、曲线弄,又有明街、暗街、袋形街、蛇口街;大街小弄间,池塘遍布,沟渠交错。形成了“廿里街弄皆战壕,转弯角落有暗哨”的格局。明嘉靖倭乱时期,倭寇数次进攻观海卫,因城防严密,皆未攻入。

          如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观海卫,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已成为宁波重要的卫星城镇。

      


    原文链接:http://mzt.zj.gov.cn/art/2015/11/24/art_1632730_31159118.html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