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芳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祭奠先人,绿色先行。在扬州,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文明祭扫的倡导者、生态殡葬的先行者,推动清明更加“清明”。
“扬州惠民殡葬添‘新’‘绿’--从困难群体减免到全民普惠、从线上预约到‘AR祭扫’、从‘入土为安’到‘与花为伴’。”扬州市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曹伟伟称,多年来,扬州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群众关切,建设惠民、绿色、生态、文明殡葬,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殡葬需求。
“生态安葬、融入自然。扬州正在着力打造集人文关怀、生态保护和回馈社会于一体的绿色殡葬新格局。”曹伟伟如是说。
惠民殡葬—殡葬设施建设纳入公共服务建设总盘子
“‘十三五’以来,扬州市将殡仪馆、公益性公墓、节地生态安葬设施、集中守灵中心等殡葬设施建设纳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总盘子和民生实事,加快乡镇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存放设施(骨灰堂)建设力度,近两年来开工新建31处殡仪服务设施,新增节地型墓穴或骨灰存放格位达2.8万个。”扬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庞庭金说,全市各地在巩固现行节地生态葬做法基础上,创新推出不占或少占地的生态化骨灰安葬方式,同时,开辟了集中生态(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安葬墓区。
2012年,扬州市与苏州市率先在江苏全省实行了惠民殡葬,扬州市区及所属各县(市、区)全面实行城乡居民殡葬基本服务减免政策(简称惠民殡葬政策),仅2019年、2020年两年市区共减免8760余万元。
如今,扬州又从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延展到奖补生态安葬方式。这一惠民政策推动各地加快思维转变,通过多提供主动服务,推动老百姓向文明、绿色的殡葬习俗转变。
绿色风尚—逝有所安归自然,绿水青山祭故人
松柏静默,哀乐低回,在墓园护卫队的引导下,逝者家属手捧着可降解的骨灰坛来到花葬地,在专业下葬工的协助下,将骨灰坛缓缓放置于花葬穴内,随后覆盖上花草谨以纪念。逝者家属三鞠躬,将手中的花瓣撒到花葬地,寄托对先人的哀思……这是扬州墓园举办生态葬集中安放仪式的场景,整个安葬过程肃穆、简洁。扬州墓园主任张峰说,四年来,已累计安葬骨灰百余具。
“人来自自然,理当回归自然。这种安葬逝者的方式非常好,遵循生命规律,给予逝者敬意与礼遇。”一名逝者家属表示,花坛葬既节约土地资源,又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还树立了殡葬新风。
据悉,近年来扬州大力推进节地生态安葬,选择生态葬的群体明显扩大,而在这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推动。据悉,扬州实行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对自愿选择降解深埋、骨灰撒散等不保留骨灰方式安葬的城乡居民给予1000元补助,对自愿选择壁葬、树葬、草坪葬等节地安葬的城乡居民给予500元/穴补助。
“殡葬最终还是一种精神产品,只有依靠政府推力、市场运作和文化认同,满足老百姓慎终追远的情结,才能让绿色殡葬成为人们共同的选择。”庞庭金称,“生于自然,归于自然,将是逝者生前向往的最高的境界。”
创新服务—“互联网+”新模式满足现代人情感需求
在扬州墓园生态葬区旁,记者还看到一座形似公交站台的“人生驿站”,这是扬州墓园在全国率先开通的AR祭扫服务站,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家属只需轻点屏幕,亲人的虚拟墓碑就可以出现在眼前。
在大屏上输入一位逝者的名字,其墓碑很快就显现出来,背景就是眼前的乌桕林和正在祭扫的人群,这是摄像头拍到的现实场景,而翩翩飞来的虚拟蝴蝶化作思念,让亲人感受到逝者的墓穴仿佛真实存在,带给亲人祭扫的真实感。
“AR技术能实现虚拟事物和真实环境结合,有利于墓园生态葬的推广。”张峰介绍,这种祭扫技术还将支持手机等移动设备,如果亲人抽不出身、身体不便或远在他乡,今后只需登录扬州墓园授权的账号,即可完成远程AR祭扫。
“先人已遂青山愿,孝子还忧俗世争。”墓园依托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大数据平台,面向广大市民特别推出了“远程祭扫”服务。该项服务依托于扬州民政微信公众号,市民可以点击墓园微信公众号链接、进入“云祭祀”模块。输入相关信息,即可实现精准定位并进入祭扫程序。据统计,清明祭扫服务期间,网上远程祭扫平台的浏览量达24000次,后台祭祀留言近千条。
“见屏如面,打破一切阻碍。”扬州市区的茅山公墓和扬州墓园还开展了代为祭扫服务,祭扫时工作人员通过视频现场连线、照片与客户形成互动,增强客户祭扫的既视感和体验感。
此外,借助现有的客流量分析系统,参照往年清明祭扫人流量,考虑前期代祭服务与远程祭扫分散人流的前提下,茅山公墓和扬州墓园合理预估今年清明期间的现场祭扫人数,并根据不同时间段划分每日预约祭扫人数,错峰祭扫,顺利实现了削峰平谷、限制人流、防控疫情的工作目标。
“互联网兴起,人类文明进步,传统习俗和现代文明加速融合,人们的生活在发生变化,祭祀先人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对逝者追思和悼念的核心没有变。”曹伟伟表示,扬州各大墓园将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加快打造殡葬业+互联网模式,勇当殡葬改革的先锋,为百姓提供更高质量的殡葬服务,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温情、孕育殡葬文明新风持续贡献新力量。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