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民生关注

    清风春柳寄悠思——北京清明节期间海葬生态葬祭扫活动纪实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作者:佚名时间:2021-04-09

    本报记者 安 娜

    东经117度、北纬38度,位于天津港附近的这片海域,是承载了人们无尽思念和牵挂的地方。自1994年开始,北京市先后组织实施了584次骨灰海葬仪式,播撒逝者骨灰25068份。

    近年来,作为一种不保留骨灰、不占用土地的安葬方式,骨灰海葬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今年清明节,在长青生命纪念园举办的“北京市节地生态葬公祭仪式”和在天津渤海湾举办的“首届京津冀骨灰撒海公祭仪式”,向安眠于大海的逝者传递浓浓哀思的同时,进一步向社会发出了关注和推动生态殡葬的号召。

    长舟扬波,寄无限思念于海上清风

    4月2日10点整,载着北京、天津、河北三地50余名家属的“国宾9号”,缓缓驶出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码头,由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联合主办的首届京津冀骨灰撒海公祭仪式正式开始。

    “国宾9号”是北京市在2018年正式启用的海撒专用船。与以往相比,“国宾9号”的空间更为宽敞,在船尾处还专门开辟了海撒区域。“国宾9号”投入使用后,北京的骨灰海撒有了固定的码头和航线,实现了海撒服务里程碑式的跨越。

    船舱内,礼仪服务人员神情肃穆,队列整齐,向逝者敬献花篮;礼祭人员点亮烛光,为逝者祈福;工作人员恭读祭文,歌颂海葬逝者的无私大爱……“大海扬波,寄亲情思念,滔滔不尽;长舟出海,送亲人归程,切切哀情。”祭词哀婉低回,声声悲切。随着船只与骨灰撒海区域渐行渐近,船舱内思念的氛围越来越浓,有的人低头轻轻啜泣,有的人在祈福卡上写下寄语。

    陈女士自2014年开始,几乎每年清明节都会到海边祭拜亲人。再次来到这片寄托思念的大海,她感慨万千:“在经历了2020年的特殊时期后,我们终于又来到这片海,倾诉追忆、表达思念。”

    蒙蒙细雨中,轮船到达指定海域,祭扫群众有序来到甲板。面对浩瀚大海,他们倚栏凭吊,将新鲜的玫瑰花瓣和可降解的花朵一片片撒入波涛,寄无限思念于海上清风。

    海风呜咽,汽笛高鸣,带去了亲人们对逝者的深深思念……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立足协同发展大局,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深化殡葬领域合作发展,携手打造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新标杆。“2019年清明节,三地民政部门联合举办了首次协同海葬活动,开启了殡葬领域协同发展的序幕。本次公祭活动的举办,进一步强化了三地殡葬工作协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也标志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三地骨灰撒海活动正式恢复。”北京八宝山礼仪公司副总经理王德东介绍。

    春柳拂堤,是生态葬逝者最好的纪念

    位于北京东五环外的长青园,是一个生命纪念园。这里所缅怀的,是骨灰海葬和骨灰自然葬的逝者、遗体捐献者以及未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这些不平凡的生命,让“长青园”这个名字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园区东侧建设了一座生态葬纪念碑,专门用来悼念骨灰海撒和自然葬的逝者。所以,每年清明节期间这里通常都会举办一场庄重的公祭仪式。

    4月1日清晨,79岁的张大妈早早来到长青园参加公祭,她要纪念的是2016年骨灰海葬的儿子。让张大妈欣慰的是,园内今年还新建了一座海葬纪念墙,上面可以找到每一位骨灰海葬者的姓名。

    海葬纪念墙宏伟、壮观,逝者的姓名牌为白底黑字,墙面背景则为海蓝色。逝者姓名按海葬年份排列,20多年来每一年的骨灰海葬数量直观可见。通过这座纪念墙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随着生态殡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节地生态葬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

    在2016年的逝者名单前,张大妈一个一个地仔细寻找着,当儿子的名字映入眼帘时,泪花立即湿润了老人的双眼。“骨灰海葬没有可祭扫的墓碑,每年来这儿看一看孩子名字成了我心里的念想。以前,所有海葬逝者的名单都在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如果不小心错过了,就要再等循环一次。这面海葬纪念墙,既是对逝者的尊重,又是对家属的宽慰。”张大妈哽咽道。

    上午10时,节地生态葬清明公祭仪式正式开始。生态葬纪念碑巍峨高耸,象征着生命生生不息。礼仪服务人员神情庄重,列队上前敬献花篮。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逝者家属为纪念碑敬献鲜花后,来到纪念碑南侧的湖边。礼祭人员身着传统服饰,手持杨柳新枝,将花瓣轻轻撒入湖中。逝者家属通过手书寄语、丝带传情等文明祭扫形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在生态葬纪念碑前的电子屏幕前,市民曾先生夫妇与父亲一道,正在为故去的母亲选择电子墓碑并书写思念寄语。“这次的公祭活动仪式感很强,每个环节都体贴周到,海葬纪念墙、生态葬纪念碑和电子墓碑让我们有了一个心灵寄托,这既是对生态葬逝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他们精神的最好传承。”曾先生说。

    民政为民,构建殡葬公益服务体系

    “逝有所安”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民政部门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北京市民政局坚持殡葬公益属性,聚焦人民关切,不断构建完善殡葬公益服务体系,出台系列配套措施,鼓励和发展节地生态安葬,积极推动生态殡葬与惠民殡葬融合发展,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身后事”。

    2009年,北京市制定了《骨灰撒海服务规范》,将标准化引入海葬服务。2015年,北京市骨灰海葬工作通过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验收,成为殡葬服务行业第一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十免费”“四便利”“两公祭”为主要特点的北京模式。

    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倡导和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北京市积极落实文件精神,在骨灰海葬后又推出新型节地生态安葬形式——骨灰自然葬。该种葬式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将骨灰安葬于景观生态葬区,并以植树、植花等方式进行美化,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地表不设标志物,且不保留骨灰,崇尚回归自然。

    骨灰海葬、自然葬这两项既生态又惠民的“零收费”服务项目正是首都殡葬领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的集中体现。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民政局近年来先后制定《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的意见》《关于健全本市节地生态安葬补贴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节地生态安葬补贴管理办法》,通过财政全额补贴的方式,免费为本市户籍亡故居民提供骨灰海葬和骨灰自然葬服务。2017年,该市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本市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补贴办法的通知》,为选择两种葬式的本市户籍亡故居民减免遗体接运、遗体冷藏、遗体整容等6项基本殡仪服务收费,惠民政策覆盖“殡、葬、祭”三大环节。

    如今,随着殡葬惠民政策的落地实施,以骨灰海葬、自然葬为代表的节地生态葬式,以及文明低碳祭扫观念,正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情感认同并逐渐转化为市民的行为习惯。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4.9)



    原文链接:http://www.mca.gov.cn/article/xw/mtbd/202104/20210400033121.shtml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