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民生关注

    营造全社会关爱氛围 为流浪的人寻找家的方向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作者:佚名时间:2021-06-23

    救助管理工作实属不易,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舍小家为大家,多年如一日全年无休24小时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流浪乞讨人员,并像对待家人般关爱着这一特殊群体,荣誉墙上一项项荣誉是对市救助管理站全体工作人员辛勤付出的肯定。

    ——河南省开封市党校理论专家董建新

    作为曾经的民政人,我认为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特别是在了解后,对救助管理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救助管理工作实属不易。丽水的老干部协会会员众多,而且都是热心人,退职不退休,经常活跃在社区一线,我们回去后会多宣传发动,为救助管理事业尽一分力。

    ——浙江省丽水市老干部志愿者协会会长王晓红

    希望借助社会爱心组织的力量,进一步强化联动作用,拓宽寻亲渠道,更好更快更精准地帮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失智失能救助对象早日回家,重返亲人身旁。

    ——四川省乐山市救助寻亲联盟成员周琼

    在社会发展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社会充满爱和力量,我们集团将一如既往发挥爱心救助工作的瞭望塔和传播者作用,联合社会各界爱心单位和社会群体,加大社会爱心救助的传播力度,积极弘扬正能量,让爱的力量遍撒社会各个角落,让志愿精神汇聚到富强滨州建设的征程之中。

    ——山东省滨州传媒集团刘电辉

    今天,我受聘为特邀监督员,聆听了工作人员对救助管理站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以及未成年人的服务内容,很受感动。今后我会积极宣传社会救助知识、救助流程,引导更多的人参与社会救助,帮助更多的人早日回到亲人身边,让社会更和谐。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特邀监督员孙桂云

    看到这种场景,我非常激动,你们把那些流浪的人照顾得特别好,并且给找不到家的人安家落户,也是特别辛苦,你们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今后,我要多宣传你们的工作和事迹,让更多的人了解你们的工作,支持你们的工作。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市民杨曼

    巴中市救助管理站 情满救助寻亲回家路

    本报记者赵晓明

    夏日,四川省巴中市巴人广场上,“大爱四川、情满救助”的舞台极为醒目。

    记者拨通了巴中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张皓森的微信视频。随着张皓森手机的转动,记者看到,不少在广场上活动的市民站在舞台前,等待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的开始。

    “宣传救助法律、法规和政策,公开救助管理渠道和程序,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引导社会力量提供救助线索,帮助困难群众及时求助,形成救助工作的强大合力。”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增玖的致辞十分简要。

    活动中,不少市民三三两两地站在展板面前,观看巴中市救助管理工作的成就。对此,张皓森底气十足:巴中市救助管理站总结出一套成熟、高效的寻亲方法,如物品甄别法、语言拼凑法、实地访查法等。从2018年至今,共计为1260名救助对象提供寻亲服务,1181人寻亲成功,寻亲成功率94%。

    张皓森告诉记者,站内滞留的多为精神障碍患者、智力障碍人员,属于最边缘、最困难、最脆弱的社会群体。通过今日头条精准推送、人像比对等现代化手段,帮助300多名滞留人员找到了家人。

    看着在展板前围观的市民,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忙着介绍:“夏天咱们送清凉,冬季就送温暖,已经是常态化工作了。流浪乞讨人员不愿意来救助管理站的,咱们就给他们发放食品、饮用水和药品,保障他们的权益。”

    看完受助人员苟某某回家的故事和图片后,不少市民唏嘘不已:“走失这么多年,还能回家,真是难得。”

    苟某某患有智力障碍和癫痫,属于走失、无户籍人员,2007年被北京市救助管理总站救助,长期安置于北京市丰台区看丹老年公寓。2020年,经过甄别查询,其户籍疑似为四川省巴中市人。

    张皓森告诉记者,像苟某某这样的情况,寻亲路极为艰难:已经走失了十多年,面貌都变了,连其父母都不敢确认,办理户籍也没有依据。

    寻亲路难走也得走。5月20日,巴中市救助管理站带着苟某某及其母亲邓某前往四川省基因格司法鉴定中心进行亲子鉴定。结果显示,邓某就是苟某某的亲生母亲。

    6月8日,根据鉴定结果,巴中市救助管理站寻亲工作室工作人员到恩阳区公安局为苟某某恢复了户籍,办理了户口簿和临时身份证。

    在现场,工作人员向市民介绍了苟某某和父母见面时的场景:见到自己的父母亲,知道他们来接自己回家,苟某某非常开心,深情地喊“爸爸、妈妈”。

    张皓森告诉记者,苟某某与父母团圆,是一个新的开始。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协助其到残联领取并填写了残疾鉴定表和申请表,告知其15个工作日后在户籍所在地民政办领取残疾证,并为其送上了衣物等生活物资,让他们开开心心回家团聚。

    正说着,一阵音乐声响起,巴州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穿着红军衣服走上了舞台,孩子们的动作整齐有序,演绎着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赢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

    “上台表演的孩子们大多患有听力残疾,通过助听器可以恢复部分听力。为做好此次表演,孩子们提前练习了好久。”特殊教育学校赖老师告诉记者。

    “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谢谢你,感谢有你,世界更美丽。”在《听我说谢谢你》歌声中,当地幼儿园的孩子神情专注地敲响了架子鼓。不少市民一边扇着扇子,一边欣赏。

    小朋友们的演出结束了,市救助管理站邀请市民代表、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入站参观,并召开了座谈会。

    “近年来,全市救助管理工作特别是救助寻亲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要加大部门联动力度,整合资源优势,共同为救助管理工作添砖加瓦。”座谈会上,市政协委员高利说。

    “加大寻亲工作力度,扩大救助寻亲范围,转变工作侧重点,更好为百姓办实事,解忧纾困。”市公安局郭云建议。

    正如黄增玖所说,用“良心、爱心、公心、细心、耐心”,建设“厚德、亲敬、奉献、公廉”巴中民政,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的良好氛围。

    开封市救助管理站 用爱和温暖给流浪乞讨人员一个希望

    本报记者翟倩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救助管理‘开放日’的活动。”6月19日,河南省开封市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当天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他叫王六勇,是高阳镇的一位重度肢体残障人,因小时候的一次高烧,导致了全身瘫痪,“曾经的我是十里八乡家喻户晓的特困户,得到过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现在我脱贫了,也想回报社会,帮助更多的人。”

    当开封市救助管理站站长侯俊强向大家介绍救助管理流程时,王六勇听得格外认真。“通过介绍,我了解了救助管理工作帮助着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体现着党和政府的温暖。今后在大街上,我看到流浪乞讨者,会主动跟他们聊聊,讲解救助管理站的作用,让他们得到更好的照顾。”

    开封市救助管理站于2013年投入运营,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10116平方米,设置床位300张。“我们站施行全天候值班,每天都会到车站、桥梁、涵洞、繁华商业区、地下通道开展街面巡查……”侯俊强正在向大家介绍救助管理流程时,一辆写有“开封救助管理”字样的面包车驶了进来。车门一开,一位看起来五六十岁,拄着拐的大爷出现在大家面前,30摄氏度的高温下,他还穿着棉衣,在两名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向救助大厅走去。

    “他是站里的老熟人了。”工作人员杜艳丹向视频另一端的记者介绍,他叫白新(化名),今年53岁,家就住在龙亭区,与妻子离婚了,儿子还没结婚。“他经常在街上流浪,上次给他发的短袖都不知道换,这不,在路上巡查时又碰到他了,就把他接回站里洗洗澡换换衣服。天气越来越热了,考虑到他的生命健康安全,我们正与龙亭区民政局对接,待安排好安置工作后再护送他回家。”

    这种情况在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很常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救助管理站每年的救助人数也在不断递减。“前年,我们站救助总人数是4396人,去年是2773人,今年到目前为止救助了1028人。”侯俊强说。

    入站后的流浪乞讨人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在救助二区,记者通过微信视频看到,80余名滞站人员正跟着护理员一起做操。“根据要求,我们站正在陆续为滞站超过3个月以上的人员办理安置手续,目前已经办理了20多人,还在陆续办理中。”杜艳丹说。

    生活在这里的受助人员大多患有精神或智力障碍,说不清自身情况、道不明家庭住址。救助管理站一方面想尽各种办法帮他们寻亲,另一方面则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照顾,为他们统一购买服装,配备了专门的护理人员。“护理大姐可负责了,每个月让他们上一次秤,看看体重有没有增加,一旦体重减轻,就会相应更改食谱,想尽办法让他们在这里享受家的温暖。”杜艳丹说。

    在救助管理站,寻亲是重头戏,近年来,开封市救助管理站采取多种形式,已陆续帮助1000余名受助对象回到亲人身边,谱写了一篇又一篇感人故事。

    今年3月9日,苦苦找寻31年,盼了31年,一直杳无音讯的秋霞终于回到家人的身边,团圆的现场哭声一片。这一切都要从1月20日说起,秋霞在街头流浪时被杞县救助管理站救助,考虑到天气寒冷,站内基础设施薄弱,杞县救助管理站将秋霞转入市救助管理站。在日常寻亲工作中,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发现秋霞会说话,记得部分身份及地址信息,于是对她进行重点关注。经过数次细致地询问,结合科技手段,终于为秋霞成功联系上了家人。

    秋霞是市救助管理站启动区域性集中照料的受益者之一。侯俊强介绍说,从今年1月起,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启动了市县一体化区域性集中照料模式,陆续将各县区救助管理站的长期滞留人员集中到市救助管理站进行集中照料,一方面帮助部分县级管理机构破解因基础设施较差、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导致的照料服务压力,另一方面增加市站救助服务设施使用管理效率,全面提升全市长期滞留人员站内照料服务质量和水平。目前,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已接收县区长期滞留受助人员54人,成功寻亲29人。

    寻亲成功的何止一人,在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寻亲成功案例中不乏有滞留2000天以上的受助人员,“这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介绍寻亲成功案例、面对众人的赞叹,侯俊强说了这样一句话,但在受助人员眼中、在如大海捞针般寻亲的家人们心中,他们就是“英雄”。

    今年“6·19”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已经过去了,但在救助管理工作人员心中,他们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事要做,不抛弃任何一个受助人员、不放弃任何一条线索,是他们永远的承诺。

    渭南市救助管理站 偶然的相遇真情的回馈

    王西军

    “这说的不就是我吗?”6月15日,在陕西省渭南市三贤路社区(新洲国际广场)上,一位路过的行人,突然指着一旁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案例展板上的文章说。

    原来,为了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救助管理及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渭南市救助管理站(渭南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在三贤路社区(新洲国际广场)开展第九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启动仪式,现场设置了单位简介、工作职责、救助风采、寻亲成功案例、创新工作纪实、未保工作案例、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展板。

    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展板中有一篇在《中国社会报》刊登的文章:《幼童随父被阻村外未保中心紧急救助》。讲的是2020年2月5日,在疫情期间,渭南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不畏疫情,科学应对,妥善处置,使流落街头的朱某华、小勇父子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救助,并将其顺利送入渭南市第二医院接受救治。

    活动现场,正赶上朱某华去菜市场买菜,路过的时候看到了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在做宣传,他就按顺序逐一观看这16块展板,当看到《幼童随父被阻村外 未保中心紧急救助》这篇文章时,他激动地说:“去年疫情期间,我们父子没有核酸检测报告,回不了村,被迫流落街头,身上也没有钱,多亏你们救助了我们,你们是我的恩人,感谢你们,感谢党和政府。你们报道得真实,我要把这个报道拿手机拍下来,给我儿子和村里人看,帮你们宣传。”之后,朱某华也没再去买菜,而是一直在活动现场帮工作人员做宣传,直至宣传活动结束。

    头条寻人 赋予科技助力团圆的善意温度

    周有强

    2016年7月,头条寻人与民政部门合作开展“互联网+救助寻亲”合作。截至目前,头条寻人已累计帮助超过1.6万名走失人员与家人团聚。其中,1.2万人是救助管理站的受助者。

    头条寻人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用科技和信息搭建起走失者回家的桥梁。在5年多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要达成这项使命,至少要做到两点。

    一是赋予科技以温度,不断创造社会价值。头条寻人背后的技术原理,是精准地理位置推送技术,即在走失者失踪地点附近弹窗寻人启事,同时根据今日头条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将寻人启事优先推荐给走失者所在城市的本地人。

    相比传统的寻人方式,互联网寻人极大提高了寻人效率,降低了寻人成本。技术在不断更新,寻亲的手段随之迭代。随着抖音成为日活超过6亿的APP,我们开始加强和救助管理站合作,探索利用短视频的形式助力寻亲。

    2020年9月,广东省汕头市救助管理站收助了一名聋哑男子,身上只有一张字迹模糊的工牌,无法确认其具体身份。今年4月,救助管理站拍了一段他的视频,我们在抖音寻人上发布后,当天晚上,救助管理站就接到了受助人侄子打来的电话,说是在抖音上刷到了小叔的视频。

    短视频的形式更加直观、生动,信息量也更丰富,具有图文所没有的优势。截至目前,抖音寻人已帮助200多个家庭团聚。未来,我们会加大创新力度,与更多的救助管理站合作,更好地开展短视频寻亲工作。

    科技本身是冰冷的,是人赋予了它善意的温度。从最早的寻找走失者,到后来拓展到广泛意义上的寻人寻亲,再到现在借助短视频寻人,头条寻人的业务在不断拓展,寻人的技术也在不断迭代,但内核始终不变——那就是用科技助力团圆,传递温暖。

    二是降低好心人做好事的门槛,联动一切可以联动的爱心力量。过去,人们要做好事,可能要专门抽出时间和精力,参与志愿活动。现在,通过头条寻人搭建的信息平台,只要打电话或者留言,就有可能帮助一个走失者回家,这在无形中降低了好心人做好事的门槛。我们不仅乐于见到越来越多这样的好心人涌现,而且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励这样的好心人不断把爱心传递下去。

    今年2月,我们发起“dou来寻人”计划,依托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通过官方培训、流量扶持等方式,尽可能降低普通人做好事、平凡人为善举的门槛,从而帮助更多走失者回家。

    过去3年里,河南省中牟县的村干部刘红涛在抖音上发布了1800多条寻人视频,帮助超过100个家庭团聚。这一数字超过他此前12年找到走失者的总和。

    头条寻人公益项目是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式。希望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好心人能参与进来、行动起来,一起用科技助力万家团圆,共创美好社会。

    湖南省救助管理机构 敞开大门接受监督凝聚力量映亮归途

    本报记者王铭通讯员刘明明

    刚刚过去的6月19日,是第九个全国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开放日”。在湖南各地,以“携手相助 让爱团聚”为主题的“开放日”系列宣传活动,不仅敞开大门邀请群众参观、接受社会监督,还通过宣讲、互动等多种形式宣传救助管理工作的典型经验、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的成功案例和感人事迹,争取社会理解、支持、参与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提升社会救助的温度,需要你我一起携手。”湖南省民政厅二级巡视员陈自力表示,全省正通过实施物质保障、生活帮扶、精神慰藉、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温暖救助,切实解决“有政策、缺感情”的问题,让受助困难群体切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在今年的“开放日”活动中,湖南不仅充分展示了救助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成果,还注重开诚布公、解疑释惑,与群众良性互动。

    长沙市救助管理站带着广大群众的疑问,采用线上“云端”开放的形式,全方位全流程展示长沙救助工作,呼吁社会力量参与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这项民心工程。该站站长廖朝晖以边走边讲的方式,引导广大观众“云参观”站内设施,详细介绍救助政策、救助流程和救助方式,从入站接待、在站管理服务、离站服务等方面讲述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全过程,让网民感受到救助站服务的暖心、贴心。

    株洲市救助管理站以现场直播的方式,邀请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席单位代表、爱心人士、媒体记者、志愿者等40余人参加。活动现场,该站通过发放资料、现场接受咨询、播放VCR、模拟救助等多种方式,积极展示主动救助、保护性救助、人性化救助等理念和做法,有效提升了救助管理工作社会知晓度。

    湘潭市救助管理站走到街头,通过摆放宣传展板、悬挂宣传横幅、现场讲解等方式,向市民宣传了站内照料、站外医疗、寻亲送返、源头治理、未成年人保护等情况,引导社会力量提供救助线索、积极向困难群众提供帮助,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的良好氛围。

    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邀请30余名师生、家长,近距离参观了为受助对象提供的生活起居室、照护看管室、心理辅导室等,还前往常德市康复医院参观托养机构,实地查看民政“一站式”救助服务。该中心主任卞德荣介绍,将持续开展“法律法规宣讲进社区”等活动,提升社会各界对救助管理工作的认知度,努力营造关心关爱困难群体的良好氛围。

    全社会携手相助,才能点亮归途、让爱团聚。近年来,湖南通过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向社会公众普及寻亲知识,扩大寻亲信息传播渠道、完善寻亲信息、提高寻亲效率,形成了人工问询和技术查询相互交融、互为补充的寻亲模式。2020年,全年发布寻亲信息3000余条,帮助800余人与家人团聚。今年以来,通过新闻媒体、DNA比对、人脸识别等途径,已帮助近600名无身份信息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

    为帮助精神障碍患者、阿尔茨海默病走失老人等“寻亲难”群体顺利回家,长沙市救助管理站创新推出快速甄别查询法、人像识别比对法、网络寻亲推送法、头条精准推送法、定向跟踪调查法、基因信息比对法、纸质媒介公告法、跨区实地寻亲法等寻亲工作“八步法”,与社会各界携手相助,帮助走失流浪乞讨人员与家人团聚。近年来,已成功寻亲1800余例,寻亲成功率达98%以上。

    娄底市救助管理站为87名滞留长达10年以上的救助人员办理了本地户籍,纳入当地医保、特困人员供养范围,并长期开展“让爱回家 共享团圆”行动,依靠“互联网+寻亲”精准发力,打通救助管理机构和社会寻亲力量屏障。截至目前,已成功帮助21名长期滞留10年以上的受助人员返乡。

    近年来,湖南各地还以流出地民政部门建立送返人员信息库和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为抓手,着力减少反复外出流浪乞讨情况。截至目前,全省救助管理机构普遍建立了返乡人员台账、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对517名有流浪乞讨经历的建档立卡人员进行帮扶,有效减少了反复流浪乞讨现象。

    滨州市救助管理站 从1.0到2.0救助寻亲工作再上新台阶

    刘飞鹏

    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救助管理站以做好滞留人员寻亲工作为抓手,强化宣传引导,打造工作亮点,以点带面,促进救助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5年,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开始探索滞留人员寻亲工作,组织站内社工成立寻亲小组,对在站的60多名滞留人员开展定期回访,通过“一看二听三问四查”的四步寻亲工作法,与滞留人员交流获得有效信息并核实,这是“寻亲工作1.0版本”。

    民政部与今日头条合作推出了头条寻人后,滨州市救助管理站积极响应,通过加强宣传力度、强化与公安部门的配合、引入新媒体手段、与志愿者组织协作配合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寻亲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寻亲工作1.0版本”进行了总结提升,形成了社会化寻亲的“寻亲工作2.0版本”。

    通过宣传引导和部门配合,社会化寻亲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参与到寻亲工作中。比如,该站救助过一名四川籍的流浪人员朱某,为了克服沟通障碍,邀请当地的四川籍大学生与她沟通,在沟通无果的情况下,录下音视频,发送到微信寻亲群、宝贝回家网等,同时也通过采集DNA、人脸比对、发布寻亲公告等方式,综合运用一切资源和手段帮其寻亲。大约过了半年以后,宝贝回家的志愿者提供重要线索,救助管理站最终确定了她的身份信息,护送其返乡,此时距离她离家出走已经有21年的时间。

    在网络上看到朱某回家的故事后,北京梦客视界影业有限公司决定以滨州救助管理工作为蓝本拍摄现实题材电影《归路》,以温情、亲情为主线,通过救助管理站的工作推进叙事,围绕“街头救人”与“内心自救”的救助故事展开。目前电影《归路》已经拍摄完毕,预计今年上映。

    如今,滨州市救助管理站秉承多元共治的理念,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寻亲工作。在当地媒体开辟“社会暖灯”专栏,提出了“社会暖灯需要全社会点燃”的口号,每周一期对救助管理工作进行报道,讲解救助政策,讲好救助寻亲工作中的感人故事。与此同时,在做好传统媒体宣传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手段,用“云平台”手机客户端直播救助现场、寻亲经历、被救助人员返乡历程,用图片、文字、音像等多种途径还原现场,提高社会对救助管理工作的认知度、参与度和认同感。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社会暖灯”也成为滨州民政的一张名片。

    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在寻亲的路上坚定前行

    胡波

    帮被拐孩子寻亲回家、帮流浪走失人员寻找家人、帮老兵寻找战友、帮英烈魂归故里……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成立以来,共收到超过70万条寻人求助信息,助力近3万个家庭圆梦。

    2020年4月,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搭建“缘梦寻人——民政救助寻亲合作平台”,大力推动民政救助寻亲工作,与全国千余家救助管理站进行深度合作。截至目前,已帮助5910名救助管理站内的滞留人员回家。对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寻亲人,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提供帮扶,已资助243个困难寻亲家庭,累计资助600余万元。

    深入了解救助寻亲工作之后,就会深深地感受到其中的艰辛与大爱。2018年,一位老大哥来到央视《等着我》栏目寻找他走失4年的儿子。因为儿子从小患有唐氏综合征,老大哥为了能够教会儿子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经过不懈努力,儿子已经能在超市门口帮忙整理购物手推车了,这让老大哥非常欣慰。就在一切都有好转的时候,10岁的儿子却意外走失了。

    节目现场,救助管理站站长陪着儿子缓缓走出,父亲激动地跑过去,可儿子的反应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他躲到了站长的身后,紧紧地抱着站长,仿佛那才是他最安全的依靠。

    这一幕让人心酸又感动,心酸的是,面对躲着自己的儿子,父亲依旧欣慰地笑着。感动的是,通过细心地照料与呵护,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与受助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果没有日复一日的细心呵护,怎会有这样感人至深的场景出现?像这样感人的案例,在救助管理工作中屡见不鲜。

    为更好地推进救助寻亲工作,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与多家媒体进行深度合作,筛选优质的救助寻亲案例进行报道,传播救助寻亲故事。在线下,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开展类型多样的认亲活动,如举办大型直播认亲会,通过直播形式实时见证团圆时刻。在救助管理站举办小型认亲会,通过照片和视频记录团圆时刻。

    2019年,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联合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和北京市民政局举办了“缘梦行动,爱促团圆”民政救助认亲会。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两届。下一步,将继续秉承公益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开展救助寻亲工作,助力更多家庭实现团圆梦。

    守护受助者的尊严

    马伊里

    受助者是有尊严的,而且尊严是无处不在的。即便是尚没有形成明确尊严意识的婴幼儿,即便是自主意识不强或正在退化的流浪者、智障者,只要是一个人,他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尊严,这种基于人的自然属性的尊严是固有的、不可剥夺的。一个高度文明的现代国家,应当给流浪乞讨人员这些“沉默的少数”以充分的关心、尊重和照护。

    守护受助者的尊严,是一切救助行动的最高原则。实践证明,公共政策的每一个细节都将影响受助者尊严意识的形成与健康人格的成长。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给予物质补助与维护其尊严是同等重要的,有时维护尊严甚至是更重要的。

    当然,全社会尊严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不断用心去探索和实践。从歧视、忽视、怜悯到尊重。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变革,人们逐渐认识到,歧视是不对的,忽视是不好的,怜悯是不够的,要平等、公平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到一个人应该享有的尊重。我们一方面要促进人自身尊严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外在社会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使尊严问题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尊严只有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地被感受、被体现。因此,我们需要开放,需要新力量的加入,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当前,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加入救助寻亲工作中。受助人员的“家”,有物理空间的“家”,有精神家园的“家”,还有更重要的社会大家庭的“家”。我们的救助行动就是要帮助他们找到这样的“家”,接续和重建这样的社会关系,增加他们的社会资本,让他们回归正常的社会人的生活。在救助寻亲工作中,科技力量运用愈发普遍。在运用科技力量的过程中,既要彰显企业社会责任,更要守住受助者的隐私和尊严,用技术帮助他们更便捷地获得资源。

    (作者系当代社会服务研究院顾问专家、上海市民政局原局长)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6.23)



    原文链接:http://www.mca.gov.cn/article/xw/mtbd/202106/20210600034789.shtml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