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民生关注

    见证荣耀绽放 诠释志愿精神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作者:佚名时间:2022-02-18

    他们忙碌在赛事场馆,坚守在不同领域,热情服务、青春洋溢。他们是服务于北京冬奥会赛场内外的那抹“天霁蓝”,他们用专业素养和细心耐心,见证荣耀绽放,诠释志愿精神。

    数万名看似平凡的志愿者,在各自岗位上,发出不凡的光芒。日前,记者电话连线了多名北京冬奥会志愿者,聆听了他们的故事。这其中,有欢乐,也有泪水;有自豪,也有感动。一名名赛会志愿者,温暖着赛场的每个角落;一张张灿烂的青春笑脸,诠释了“强国有我”的担当,成为冰雪盛会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2022年,北京成为首个“双奥之城”,志愿者热情、周到的服务再次成为北京和奥运赛场上最亮丽的名片。

    冬日逐梦 燃情冰雪

    本报记者  安 娜

    2月6日晚,北京冬奥会男子单人雪橇比赛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落下帷幕,志愿者亓涓郦作为颁奖礼仪人员,正式参与到冬奥会服务中。这一刻,她期盼了780多天。

    今年22岁的亓涓郦是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表演专业大四学生。2019年,她看到学校团委发布的冬奥会志愿者招募信息后,便第一时间报了名,她与冬奥会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带着对冬奥会的期盼,亓涓郦一直等待了一年多。2021年5月,赛会志愿者开启初步筛选。“我申请的是颁奖礼仪领域礼仪志愿者,对身高、体重、外貌,乃至礼仪服务基础功底都有高标准的要求。”亓涓郦介绍说,“因专业所长,我还协助学校对同学们进行了初步的校内培训。最终,有15名同学正式成为冬奥会赛会志愿者。”

    在赛事转播中可以看到,礼仪志愿者们有着标准的站姿和规范的手势,然而一个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又需要多少辛勤付出呢?这个疑问可以从冬奥会礼仪服务人员的封闭集训中找到答案。

    据亓涓郦回忆,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封闭训练中,志愿者先后进行了多个针对性训练,细致到了每一个步幅的速度和距离、不同手势的点位姿势等,还有仪态、臂力等专项练习。最难的当属站姿训练,大家需要一动不动地站立几个小时。刚开始,好多志愿者都是流着眼泪完成训练的。

    带着汗水和泪水的付出,在服务中得到了回报。北京冬奥会开赛以来,志愿者们顺利完成了一场场比赛的礼仪服务保障。2月13日和14日,北京连续两天大雪,亓涓郦作为“奖牌托盘员”,面对湿滑的雪后路面,不断给自己加油鼓劲,专注于身体的核心力量,面带着微笑,圆满完成了任务。

    身着的礼仪服让亓涓郦感到温暖。据了解,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系列制服、颁奖礼仪服装等是由北京服装学院教师团队设计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依山而建,气温较低。每每有亲朋好友关切地询问亓涓郦在现场是否觉得寒冷时,她总是笑着说:“服装内加入了很多黑科技,还是我们学校教师团队设计的,一点儿都不觉得冷!”

    除夕当天,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举办赛前模拟演练,邀请三位中国队员共同完成颁奖全过程。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着响彻全场的国歌,亓涓郦的眼圈红了又红。

    2月11日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激情上演,在替补岗位的亓涓郦在赛场边为中国队加油。最终,闫文港获得铜牌,实现了中国在该项目奖牌零的突破。彼时彼刻,亓涓郦再也掩不住内心的激动,一边鼓掌欢呼一边落了泪。

    参加冬奥会之前,亓涓郦对雪车、雪橇和钢架雪车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微,通过深入的学习,现在的她谈起这几项运动可谓头头是道。她有一个小愿望,等回家以后,陪爸爸妈妈再回看一遍钢架雪车的比赛,这一次,她来当解说员。

    近距离感悟体育之美

    本报记者  雷 耀

    2月12日,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的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高亭宇以34秒32的成绩夺得冠军,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当时正在看台上服务的张佳琛激动得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旁边荷兰队的运动员和教练们也站起来鼓掌,并用荷兰语向她表示祝贺,恭喜中国选手夺冠。

    张佳琛,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荷兰语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北京冬奥会期间成为“冰丝带”的语言服务志愿者,负责荷兰、比利时、德国和爱沙尼亚四个队的联络工作。

    “此次能参加北京冬奥会的志愿服务,还能跟运动员、教练员近距离接触,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我觉得自己超幸运。”张佳琛开心地告诉记者,“去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相约北京’测试赛的志愿服务,当时荷兰队也参加了比赛,我还跟荷兰队的领队约定北京冬奥会再见。没想到我真的来赴约了,熟悉的随队官员看到我,格外亲切,好似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开赛前的3个小时来到场馆,认真查阅每日详细竞赛日程表,了解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时间;主动到力量房等运动员训练场所、休息场所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为进行适应训练的运动员提供必要的翻译和沟通服务;比赛结束后,引导获奖运动员到颁发纪念品的区域等候,并提醒他们需要注意的事项。这些都是张佳琛日常工作的内容。

    “对我来说,最具挑战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把这些外国运动员的名字和人认准、对上号,光荷兰队就有三四十人,压力还是蛮大的。他们都穿着同样的运动服,戴着口罩。上冰后,从头武装到脚,就更难辨认了,有种拆盲盒的感觉。”张佳琛说,“我只得通过一遍一遍地查看官方发布的各位运动员比赛时的照片、视频,尽可能地记住他们的长相和身形,以及一些明显的特征。”

    1991年出生的张佳琛,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还在上高二的她因学业紧张没能参与,多少觉得有些遗憾。“今年,在家门口办冬奥会,我有幸能够参与其中,这对我来说,也算是圆梦了。”张佳琛说,“这次,我作为语言服务志愿者,直接为外国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服务。我上大学期间去荷兰做过交换生,现在在学校教的也是荷兰语;比利时人讲的是荷兰语,我出国留学去的就是那里;爱沙尼亚只有一位参赛运动员,他的教练还是荷兰人;我的父亲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工作,会德语,受他的影响,我也学习了简单的德语。没承想,我就刚好为这四支队伍服务,真是太巧了。”

    “每次在信息台服务时,总会有运动员认出我来,主动过来跟我打招呼,不是叫我的荷兰名字‘Esmee’,就是叫‘Zhang’,感觉特别亲切,这也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认可。”张佳琛说,“前两天,一位荷兰队的运动员在适应训练时不小心将发带弄丢了,我们几位志愿者协商后通力协作,很快就帮她找到了。送回去时,她很是惊讶。这看似是一件小事,却让我意识到了志愿服务细节的重要性。在冬奥场馆,我们的服务不是代表个人,也不是代表学校,而是代表整个国家的形象。”

    “我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通过和运动员、教练员的交流和沟通,学习了不少体育方面的专业术语和词汇,也是一种成长和进步。”张佳琛直言,“这些日子,在服务的同时,我见到了很多老将在赛场上拼搏,尽管他们有的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从他们身上,我领悟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感悟到了体育之美。这段经历,我将终生难忘。”

    在冰雪舞台发光发热

    本报记者  雷 耀

    2月12日18时左右,在位于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之间的景观大道旁、有着半圆形“雪屋”的北京颁奖广场的检票口,迎来了大批观众。

    人群中,一位身高只有1.45米、扎着高马尾、走路有些颠簸的志愿者,因甜美的微笑引起大家的注意。只见她一边为大家发放印有“冰墩墩”的手摇旗和荧光棒,一边说着:“大家往里走”“大家往里走”……还不时抬起右腿,仅靠一条左腿支撑,跟其他志愿者一同跳起欢快的迎宾舞。入场观众无不向她竖起大拇指。

    这名志愿者叫王梦浩,来自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2018级市场营销专业,她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招募的19名残疾赛会志愿者之一,也是颁奖广场唯一的残疾志愿者。

    “我真是太幸运了,能够参加冬奥会志愿服务。一共有2400多位残疾人报名,我没想到自己能被选上。”王梦浩高兴地对记者说,“2021年11月,我还在‘冰立方’参加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作为志愿者代表,我为自己能站在台上接受授旗、传承奥运精神而倍感荣幸和自豪。可见,社会对残疾人越来越尊重,在重大国际赛事上,为我们提供了发挥价值、展示自我的舞台。”

    作为颁奖广场赛事服务领域的通用志愿者,王梦浩的工作岗位有检票棚、咨询亭、母婴室、失物招领处、轮椅和婴儿车借存处、拍照打卡点等,每20分钟可以轮换一个岗位。在她看来,最热闹的莫过于拍照打卡点。观众可以用道具拍照,还可以跟志愿者一起跳热身舞蹈。而她最喜欢在检票棚引导观众入场,这样可以把热情的服务与灿烂的笑容送给大家。

    “赛会志愿服务专业性很强。”王梦浩告诉记者,他们不仅要通过23门线上必修课学习奥林匹克基础知识,还参加了英语交流、礼仪实践等个性化课程的学习。

    由于先天发育不足,王梦浩的双下肢不等长,长时间站立、行走对她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与其他志愿者相比,我的行动会慢一些,但这不会影响我为大家服务的热情。”王梦浩自信地说,“我也有我的优势,因为更了解残疾观众的需求,我的服务也会更精准。”

    1999年,王梦浩出生于河南省焦作市的一个小村庄,因为父母工作忙,她从小学便开始独自上下学。一开始,她都是走一会儿歇一会儿,往往一公里就要走20多分钟,而且总是低着头,自顾自地前行。一次放学,班主任老师主动提出要用自行车带她一程,没想到一带就是3年。渐渐地,她也发现,顺路的同学都会放慢脚步等她,大家的目光也由好奇变得友善。

    “这段经历不仅打开了我封闭的内心,也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王梦浩回忆说,“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也想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

    大学期间,王梦浩便积极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急救培训、策划献血活动、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志愿服务不仅让我变得乐观开朗,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王梦浩说,“这些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和知识储备,让我有幸成为一名北京冬奥会的赛会志愿者。”

    在颁奖广场,每当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升起,王梦浩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尽管我身体有残疾,但我同样有机会上学、能参加社会实践,我为生活在中国而自豪。”王梦浩表示,参加志愿服务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事,当志愿者是幸福的,她会一直做下去,让更多的人看到,残疾人也能发光发热。

    最棒的“小冰棒”

    本报记者  雷 耀

    “赛事服务宣传组志愿者陈秋水,一大早就拿着相机奔走在各个岗位,忙着记录下志愿者们服务的画面,头上、身上、相机上满是雪的她,有了新的昵称‘秋冰记者’。我们的‘小冰棒’棒棒哒。”

    以上是中国农业大学的赛事服务志愿者郝琦伟2月13日在她的微信朋友圈转发“小冰棒”日记《暴雪寒风中,我校冬奥会“小冰棒”坚守志愿岗位、提供暖心服务》时写下的感言。

    中国农业大学是服务北京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志愿者来源高校,赛会志愿者主要在赛事服务、交通引导等19个业务领域的40多个工作岗位上开展志愿服务。郝琦伟是该校冬奥会志愿服务工作专班成员,也是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事服务主管,同时负责宣传素材采集和整理工作。

    2月13日,北京市延庆区气温骤降、暴雪纷飞。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成了名副其实的“雪游龙”,来自中国农大的“小冰棒”们从早上6点开始陆续出发前往场馆,坚守在各自岗位上保障赛事服务和场馆运行。很多志愿者还自发地当起了铲雪师,拿起雪铲和铁锹就开始清洁路面,在劳动中体会价值与乐趣,展现“小冰棒”的青春风采。

    “小冰棒”,一个既响亮又好听的名字。郝琦伟给记者解密了由来。“原型是中国农大的青年卡通吉祥物玉米‘棒棒’,融入了北京冬奥元素冰雪,也寓意着我们的志愿者都是最棒的。大家每天在寒冷的室外做着服务保障工作,既亲切又形象,既可爱又传神。”

    在室外一连工作一两个小时后,冲进志愿者之家,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真的成了一根‘小冰棒’!”瞬间,笑翻一片。有的递上暖手宝,有的递杯热水……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温暖了整间屋子。

    全程采集并编辑图片、视频、文字等宣传素材是郝琦伟和她的团队每天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大家每天奔走在各个志愿服务岗位,步数都在两万步以上,拍照片、拍视频以及整理新闻报道素材,赶上晚上有比赛时,经常工作到凌晨。

    郝琦伟还给记者讲述了“盘山快递,使命必达”的故事。2月7日晚,“雪游龙”迎来第三个比赛日,赛事服务领域的志愿者按照既定的工作点位引导观众有序入场。同时“上演”的还有另外一幕:来自中国农大的29名赛会志愿者化身“快递员”,以岗位点对点接力的方式,一棒接一棒在盘山路上奔跑,仅用10分钟便将3名观众遗落在山下大巴车上的门票传递到山上,交到他们手中,确保他们顺利完成检票,进场观赛。

    在郝琦伟看来,这一次高效应对突发事件,可以说是对他们赛会志愿服务工作的一次检验。因为天气寒冷,加之长时间的奔跑,志愿者的防护面具上都渗出了细密的水珠,但大家却无暇顾及。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耽误观众观赛。“关键时刻,我们的‘小冰棒’们是最棒的。”

    “哪里有志愿者,哪里就有我们的工作人员,我们要用镜头给他们留下最美好的记忆。这其中,有欢笑,有感动,也有泪水,但都是‘幸福’的颜色。”郝琦伟直言,“我们所有的志愿者都是怀着自豪、兴奋的心情参与冬奥服务的,要用微笑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和担当。”

    “我非常珍惜此次冬奥会志愿服务的机会,虽然多数时候是在幕后工作,但仍然是一次非常难得和珍贵的学习和实践,我常常被志愿者感动,也让我对志愿服务有了全新的认识。”郝琦伟坦言,“志愿服务已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不仅要长期坚持做下去,还要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

    将志愿服务的种子传递下去

    本报记者  安 娜

    1月29日,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教师苏超莉从北京启程,奔赴近200公里以外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她此行的目的是去张家口非注册VIP新闻媒体中心参与冬奥会城市志愿服务。那一天,她的女儿刚满7个月。

    苏超莉与奥运会的缘分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彼时正上大学一年级的她,光荣地成为一名奥运火炬传递志愿者。看着火炬传递,苏超莉激动得眼泛泪花,一颗志愿服务的种子在心里种下了。

    此后,苏超莉参与了不少志愿服务,曾先后在中国网球公开赛、APEC峰会等大型活动中担任志愿者,志愿服务总时长超过3000小时。在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她还专门进行了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研究。同时,苏超莉还担任第九届世界(中国)园林博览会、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志愿者培训讲师,“希望把志愿服务的种子传递给更多的人”。

    听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在招募城市志愿者,苏超莉跟家人吐露了自己要报名的想法,得到了全家的大力支持。“城市志愿者非常重要,他们能够为整个城市注入志愿服务的血液。我也想借这次机会,看看自己的经验、想法能不能派上用场,为张家口市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抵达张家口后,张家口非注册VIP新闻媒体中心为驻地志愿者们组织了岗前集中培训。在这期培训会上,苏超莉在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学习志愿服务礼仪知识、服务外媒注意事项等课程的同时,也作为讲师以《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为题,为大家讲述了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和历史溯源,深入解析了“志愿精神是什么”这一问题。

    据了解,张家口非注册VIP新闻媒体中心共有41名志愿者,每一名志愿者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一位退役大学生志愿者,前两年保家卫国、没回家过春节,今年老家近在咫尺,也没来得及回家看看,第一时间全情投入到冬奥城市志愿服务中;还有一位志愿者,自己奋战在奥运保障一线,妻子奋战在抗疫一线……志愿者们在闲暇谈心时,从彼此的故事中获得了温暖和力量。”苏超莉说。

    为了进一步增强志愿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苏超莉主动提议布置“志愿者之家”。红灯笼、福字、照片墙、心语墙,一件件暖心、贴心的小物件,让不能回家过年的志愿者感受到了温暖。“‘志愿者之家’标识上的几个大字,我们选择了五个颜色,是按照奥运五环的颜色来设计的。志愿者们都是从外地过来共同为奥运服务的,它象征着大家手拉着手、心连着心。”苏超莉说。

    志愿者不只讲奉献,还要在奉献的同时把志愿精神弘扬和传承下去,让它持续发光发热。这一点,苏超莉铭记于心也深有体会。2月4日,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从1变成0,苏超莉和其他几名志愿者来到张家口市民广场倒计时牌子前记录下这一难忘的时刻。在场的市民看到他们身着天蓝色志愿服装后,纷纷对他们表达谢意,排着队和他们合影留念。“叔叔阿姨们,将来我也想当一名志愿者。”一名小学生的话语,让在场的志愿者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此次张家口志愿之行,让苏超莉最为惦念的是仅7个月大的女儿。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春节,自己却没陪在身边。“2008年到2022年,是光阴似箭的14年,不变的是从事志愿服务的初心。我相信,等我的孩子长大之后,知道她的妈妈曾经以志愿者的身份服务过两届奥运会,她一定会感到骄傲和自豪。未来,我也希望女儿能成为志愿者,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苏超莉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2年2月18日)


    原文链接:http://www.mca.gov.cn/article/xw/mtbd/202202/2022020003976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