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民政资讯

    “强化兜底保障  巩固脱贫成果”访谈录—— 易返贫致贫人口怎么救如何帮

    来源:州省民政厅 作者:佚名时间:2022-03-11

      

      主持:本报记者   柳   旭

      访谈嘉宾:

      王明颖   黑龙江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

      尹秀钰   贵州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

      张   剑    四川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副处长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在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本报今日特邀多位省级民政部门社会救助处负责人,请他们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民政部门如何更好地履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责任,加强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的监测,提升民政兜底保障工作水平,增强困难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各地在相关工作中的实践探索。

      记者:

      低收入群体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帮扶保障人群。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就要对低收入群体中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加强监测、及早干预,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请您谈一谈,贵省易返贫致贫人口的特点,以及为了防止这个群体返贫致贫,贵省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举措?

      张剑:相对于其他省份,四川省易返贫致贫人口的特点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一方面是低收入群体规模较大,全省纳入监测的低收入人口占全国总数的9%左右;另一方面是低收入群体中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具有“兜底存量大、困难程度深、自主脱困难”等特点,特别是“老、幼、病、残”四类特殊困难群体,占全省经常性救助对象总数的70%左右。进入脱贫攻坚过渡期以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从三方面持续发力,加大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等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一是从“最困难”向“有困难”延伸,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加快构建分层分类、城乡统筹、兜底保障功能有效发挥的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推动更多政策和资源向低收入人口覆盖延伸。加强社会救助数字赋能,进一步提高对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能力、监测预警能力。二是从“解决好”向“保障好”前行,稳步提高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水平。省委、省政府加大对社会救助投入保障力度,2022年省级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较2021年增长40.8%,达到13.8亿元,全省城乡低保标准和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稳步提升。三是从“需求端”向“供给侧”发力,大力发展基本民生保障服务。加强基本生活救助与专项救助、关爱帮扶等政策衔接,帮助和引导易返贫致贫人口稳定脱困、融入社会、就业增收。以“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为牵引,深化供给侧改革,在市、县两级建设一批民政服务设施,加强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脱贫地区项目支持,逐步消除民政社会服务机构区域和城乡布局盲区。

      王明颖: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黑龙江省在全面落实国家确定的各项任务措施的基础上,扎实开展低收入人口摸底排查和监测,以及分层分类精准救助帮扶。一是建立“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主动发现+自主申报”机制,动员组织村级组织、社会救助协理员、社区网格员、基层社会救助部门通过入户走访、自主申报、基层上报、数据比对等,全面摸排核实本区域内低收入人口情况,精准采集和录入信息,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二是建设“四网合一”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把民政、教育、人社、医保、乡村振兴等部门13类特殊困难群体数据纳入数据库,加强数据集成、分析比对,强化监测预警,形成政策、信息、业务相结合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创新推出“政策找人”服务保障模式。三是救助政策分类更加细化实化,在扎实开展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型救助等社会救助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优化政策措施,创新性提出了全民性慈善救助、帮扶性就业救助以及养老、司法等专项救助,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社会救助中来,形成大救助、大帮扶格局。

      记者:

      在脱贫攻坚过渡期,强化兜底保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在您看来,民政部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应该如何破解?

      尹秀钰:从贵州省实际情况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农村低保标准偏低、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压力较大。针对上述困难,贵州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精准落实兜底保障政策。通过扎实开展低保年度核查、社会救助兜底脱贫常态化“回头看”等行动,严格按照收入核查结果确定保障对象和保障待遇,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动态管理、应退则退”。二是较大幅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本民生保障工作,将“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纳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办好民生实事的重点任务之一。经与财政、乡村振兴等部门测算会商,今年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将提高至每人每年5000元以上。三是压实资金投入责任。省级财政逐年增加资金预算,2021年预算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1.9亿元,较上年增长10%。今年省级财政仍将持续加大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投入,预计在去年预算基数上再增加2亿元以上。与此同时,我们将会同省财政厅,督促各地把困难群众救助资金足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有效保障困难群众需求。

      张剑:结合四川省实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地区、城乡、收入分配“三个差距”客观存在。二是兜底保障存量大、水平低的现状客观存在。兜住兜牢易返贫致贫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关键在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兜底保障机制。一是制定科学目标体系,让“底子更厚”。结合四川社会救助保障情况,我们通过测算,提出到“十四五”末,全省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和水平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到2035年,全省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和水平稳步提高,各类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二是把握经济发展规律,让“底子更好”。针对低收入群体,紧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总体思路,坚持循序渐进,帮助和引导他们增强自主脱离困境、主动融入社会、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不搞过头保障、不开“空头支票”。三是健全完善制度机制,让“底子更硬”。充分发挥议事协调机制作用,在体系建设、资源统筹、救助帮扶、数据共享等方面,加强工作协同,编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依法落实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四方责任,确保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记者:

      共同富裕不单单要求对低收入群体在经济上给予帮扶,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升社会参与和融入社会的能力。请您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对于易返贫致贫人口,贵省除了物质帮扶外,还提供了哪些帮扶和支持?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尹秀钰:对易返贫致贫人口除精准落实社会救助政策给予资金和物资救助外,贵州省主要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为易返贫致贫人口提供完善的民政基本公共服务。积极加强民政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实现了城乡社区服务中心(站)的全覆盖。大力推进村(社区)农村幸福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儿童之家等民政服务设施建设,积极为易返贫致贫人口提供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儿童服务、殡葬服务等民政基本公共服务。二是积极引导易返贫致贫人口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积极培育易返贫致贫人口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识和能力,引导鼓励易返贫致贫人口参与村级议事决策、集体经济发展、志愿服务等,进一步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起乡村振兴强大合力。三是积极探索“物质+服务”新型救助模式。适应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在加强物质帮扶的同时,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会救助家庭成员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鼓励、引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先后在全省开展了“三区计划”“社工黔行”等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张剑:一是扩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质量。四川省在养老、托育、康复等领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慈善项目参与等方式,扩大服务供给、优化供需结构、丰富服务层次,更好满足“一老一小一残”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新需求。2021年,全省投入资金近1500万元,有序实施“福康工程”“晚晴行动”“索玛花开”等项目,帮助相关残疾人群体重塑生活信心、提高生活质量。二是加强“五社联动”实践,打通救助帮扶“最后一米”。四川省积极推进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发动更广泛基层力量、社会力量有序规范参与困难群众入户走访、救助帮扶、资源链接、心理疏导等服务。在具体实践中,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问题,联合省内6所高校,在昭觉县城北镇沐恩邸社区等3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创新实施“彝路相伴”“牵手伴行”三年行动计划,促进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就业、逐步能致富”,取得积极成效。


    原文链接:http://mzt.guizhou.gov.cn/xwzx/mzyw/202203/t20220310_7291800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