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枣庄市民政局坚持以社会救助机制体制改革为契机,以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创新构建“枣发现”“枣响应”“枣服务”的“枣救助”社会救助工作格局,全力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健全完善“枣发现”主动救助机制 确保“一个不漏” 通过贯通四级社会救助网络、推行“码”上服务、用好“信息化”和“铁脚板”,健全完善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机制,确保困难群众早发现、早救助。一是筑牢上下贯通的四级社会救助网络。下发《关于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网络的通知》,建设完善市、区(市)、镇(街)、村(居)四级贯通的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站),进一步明确了四级网络工作职责和设置规范,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二是创新一扫即知的“码”上服务方式。利用各级社会救助服务窗口、社会救助热线、公示栏、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广泛宣传社会救助政策,制作并广泛张贴社会帮扶救助二维码,便于群众及时查询了解相关社会救助政策。台儿庄区在全区211个行政村制作安装了“二维码墙”;市中区设计了口袋式救助政策二维码,方便携带入户宣传,并配有语音播报和视频播放,方便群众收听收看。三是利用“信息化”“铁脚板”实施动态监测帮扶。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管理线上平台作用,定期与医保、残联、乡村振兴等部门共享数据,并对人员属性、人员标识、救助事项、支出信息、重大事件等五项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筛选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个人自负医疗费用2万元以上的目标群众,反馈至镇(街)、村(居),由工作人员采取“铁脚板”方式上门逐户排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各职能部门救助范围,确保应保尽保。 合力构建“枣响应”快速救助机制 确保“一刻不缓” 整合临时救助“急诊”、一门受理“门诊”、部门联动“会诊”、“放管服”改革“义诊”作用,切实提升社会救助质效。一是遇到急难找“急诊”,用好临时救助政策。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将镇(街)临时救助备用金额度提高到5万元。对于急难型临时救助严格落实24小时先行救助制度,并取消户籍地、居住地限制,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今年疫情期间实行24小时先行救助,全市临时救助283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92.53万元。二是分析原因找“门诊”,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各镇(街)在便民服务中心等设立“社会救助”窗口,采取“中心+平台”运行模式,根据救助对象的致困原因和实际需求,依托“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智能研判功能,及时提供转介服务,帮助群众申办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通过数据“多跑路”实现群众“少跑腿”。三是特殊情况要“会诊”,形成部门救助合力。对需多部门综合救助的,民政部门发挥牵头作用,积极组织相关部门会商救助政策。通过促进不同救助职能部门由“碎片化”救助到“整体化”协作转变,有效提高了社会救助效率。四是优化流程用“义诊”,深化“放管服”改革。将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审批权限由区(市)民政部门下放到镇(街),推出以“1224”为主要内容的审批便民举措,即优化1个流程,将经济核对环节“关口”前移到审核审批前;简化2个环节,审核阶段不再进行公示和民主评议;合并2项工作,将经济核对、入户调查合并进行;缩短经济核对、审核、公示、审批4个环节时限,由32个工作日压缩到12个工作日,以社会救助领域流程再造满足困难群众救助“速”求。 试点探索“枣服务”温情救助机制 确保“时刻温暖”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并积极发展服务类救助,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物质+服务”的新型温情救助机制。一是搭建温情照料服务网。积极推进滕州市特困人员政府购买照料服务试点工作,6家专业机构对5971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每人每月进行“温情救助”服务6-8次,实现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温情照护全覆盖,典型做法获评2021年全省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案例。在此基础上,又将滕州试点经验在全市推广实施。目前,市中区和薛城区分别为1062名、1390名城乡特困人员购买了照料服务;山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也已启动政府购买程序。二是实行分层分类供养。各区(市)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备案管理的特困人员进行生活能力评估,按照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进行二次分类管理。对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精神、智力障碍)的特殊特困人员,集中安置在特殊医疗机构统一照料护理、康复治疗。对于能自理的特困人员,鼓励其在家分散供养,由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卫生保洁、助行及代理、基础护理、精神慰藉等生活性、支持性服务。三是优化多层次照护机制。在特困人员政府购买照料服务试点工作中,滕州市将其辖区内镇(街)划分为若干片区,每片区设一总服务站,服务总站下根据特困人员人数设立“N”处服务分站,服务分站再下设若干服务站点,构建“总站1小时到户”“分站30分钟到户”“服务站点15分钟到户”的服务圈。在重要时间节点特别是汛期来临前、冬季供暖前,服务人员能够快速到达特困人员家中,对相关问题进行检查并予以解决。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