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法制在线

    工商未登记为股东,转账给公司的钱系入股还是借贷?

    来源:江苏长安网 作者:佚名时间:2022-06-24

      

      

      虽然我向公司账户转了钱,也参加了股东会议、加了公司股东群,但工商登记信息的股东里没我的名字,我能以把这部分转账作为“借款”要回吗?

      基本案情

    马某分别于2020年12月16日、23日和2021年1月19日先后三次向甲公司转账5万元、5万元和2.5万元,其中最后一笔2.5万元转账附言为“甲公司入股”。后其以自己为甲公司员工、应甲公司集资要求出借款项为由,持上述转账记录诉至法院,要求判令甲公司归还借款12.5万元。

      

      甲公司对收到上述款项无异议,但辩称该款并非民间借贷而是股东出资,双方无借贷合意。因马某已行使了股东权利,也在相关股东会决议上以股东身份签了字,马某从未对自己的股东身份提出质疑,退股亦未达成一致合意,马某的诉讼请求应予驳回。甲公司还提供了包括马某在内的“甲公司股东”微信群聊天记录截图、马某签字的股东会决议照片打印件等为证。对此,马某则称工商登记具有唯一性、确定性,在甲公司工商登记信息中自己并非股东,故其不具备股东身份,上述转账系借款。

      案件裁判

    合法的民间借贷关系,应当依法得到保护。但民间借贷关系成立与否应当考量双方间是否存在借贷合意及款项是否实际交付二个要件。本案中,款项往来是明确、具体的,但双方对该款项往来是否具有借贷合意有争议。故本案的重点在于马某转账至甲公司的12.5万元性质是否为向甲公司之出借款,仅看现有证据无法证明案涉款项为马某与甲公司间的借款。

      根据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规定,原告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转账系偿还双方之前借款或者其他债务的,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应就借贷关系的成立承担举证责任。

      

      本案中,马某仅有金融机构转账凭证而没有债权凭证,甲公司则称案涉款项为股东出资款并提供了一系列证据,马某又明确称该款在最初即形成借贷合意而非由股东出资款转化而来,其仍应就借贷关系的成立承担举证责任。综观本案证据,马某在转账时即有部分附言为“甲公司入股”,且在“甲公司股东”微信群中,马某既在形式上具备了“股东”身份,又在实质上就公司管理等行使了股东权利,结合双方之陈述可知,马某确已具备公司股东身份,相应款项应为出资款。

      本案为股东就退股事宜与公司产生纠纷所致,现马某既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其所陈述的双方就相应款项一开始即作为借款事宜达成了合意,亦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双方在其要求退股时达成了将出资款悉数转化为借款的合意,故马某要求以民间借贷关系主张要求甲公司返还借款,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法官说法

    在民间借贷司法实践中,仅有交付凭证没有债权凭证的案件很常见,其中一类典型情况就是因公司入股、合作合伙等产生的相关纠纷,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的规定,借款合同的定义是非常明确的,此时在被告提出相应抗辩并提供证据后,是否形成借贷合意的举证责任就应转移至原告。

      本案中,原告马某在甲公司提供了较为有利的证据下,无法证明其借贷合意的,因而他利用工商登记上未体现其股东身份为由否认其股东身份进而想要推导出借贷合意之成立,这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工商登记股权变动实际是股权转让合同的履行问题而非协议成立的问题,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自股东登记名册记载变更生效,在不存在规范股东名册的情况下,有关的公司文件只要能够证明公司认可受让人为新股东的,都可以产生相应的效力。

      本案援引法律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第一百四十五条


    原文链接:http://www.jszf.org/zyyg/jscawq_320/xuxi/202205/t20220525_7593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