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武
史上最有名的鳜鱼,当属唐张志和《渔歌子》中那条面若桃花的鳜鱼了。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清溪鱼影,落英缤纷,江南春雨,田耕牧趣,写尽了乡村的早春惊艳,不肯留下一点诗意给后来者了。
好事者统计过,《全唐诗》中的鳜鱼一共有6条,《全宋词》中的鳜鱼一共有18条,它们无一例外活在张志和的那条桃花鳜鱼的阴影下,东坡先生也忍不住来摸摸这条鳜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自然之美,终究源自心境之美。凡尘俗世中,功名利禄里,再好的风景入眼,无非是过眼云烟,永远不能上升为精神境界,张志和眼中的乡村美景,正是因为有一颗淡泊宁静之心。
鳜鱼借这阙词的东风扶摇直上。
但鳜鱼非一般的俗鱼,乃鱼中隐士,其嘴大带齿,背上鱼鳍大且锋利,身上灰色斑纹点点,肉呈蒜瓣,极鲜美。其栖息之处,必幽静潭深人迹罕至,市场上各种鱼皆随手可得,鳜鱼极少见。
厥的象形是古代抛石器,具有强大弧形力,与鱼字组字。鳜鱼背部拱起,像是鼓足劲,蓄势待发般。李时珍说鳜鱼“体不能屈曲,如僵蹶也。”意思大致相同。
鳜鱼凶猛,独来独往,吞食鱼虾,似有刚正不阿的气质,契合了文人孤傲之气,又与贵谐音,自然成了画家喜欢的一尾鱼。
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中藏有一条昂首看天的鳜鱼。
虽然仅有二个手指头大小,但这条小鱼无疑是中国画史上最重要的一尾鳜鱼了。
这条活了三百多年的小鱼,出自明皇室遗族八大山人朱耷之手,这只白眼看世,张大口艰难呼吸的鳜鱼,不就是国仇家恨的八大山人吗?
款识:“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典出《世说新语》,谢万说:“故当渊注著,纳而不流。”谢万每遭贬抑,并无沮丧,心平如水,有冰壶莹澈、水镜渊之境,八大山人的这几句小诗,似乎看不到浩淼烟波晚霞千里,更多的是悲怆与无奈。
扬州八怪多有鳜鱼传世佳作,李画一根柳条穿过鳜鱼的大嘴,斜一根大蒜和两块嫩姜。题曰:“大官葱、嫩芽姜,巨口细鳞时新尝。”这分明又是芸芸众生市井生活的滋味。
春涨江南杨柳湾,鳜鱼泼剌绿波间,
不知可是湘江种,也带湘妃泪竹斑。
这是边寿民设色鳜鱼小册页上的题画诗,色墨自然交融,将鳜鱼与众不同的拱背及斑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鱼的滑溜质感。尺寸虽小,却表现出了中国画水墨写实的高超技巧,当属杰构。
鳜鱼之美,在诗,在画,在于味。
那一年的正月初二,到达黄山宏村时,已是晚上八点多,寒雨连绵,一家人早已饥肠辘辘,急往厨房寻食,问老板:
“有啥吃的?”
“臭鳜鱼,黄山最有名的。”
老板掀开大缸,冲鼻一股腥臭味,严严实实的鱼整齐的一层层码在一起,老板拧起一条:“这条好,不大不小。你看,鳃还红的。”
“这鱼有点发臭,能吃吗?”
“放心,臭鳜鱼几百年历史了。等等你尝一下就知道。”
不一会儿,饭菜上桌,臭鳜鱼在切碎的红辣椒生姜搭配下,色泽饱满,油亮亮的喜气十足,初闻仍有怪味,但夹起蒜瓣般雪白的肉入口,“臭”味弥漫中,鲜香醇厚,竟有一种绵缠回味。
相传沿江鱼贩将长江名贵水产鳜鱼挑至徽州山区出售,途中为防止鲜鱼变质,采用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并不时上下翻动。如此七八天抵达徽州各地时,鱼鳃仍是红色,鳞不脱,质未变,只是表皮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但是洗净后经热油稍煎,细火烹调后,非但无臭味,反而鲜香无比。在徽派古色生香的包间里,听窗外雨打芭蕉,看马头墙下的蜡梅热情绽放,一种诗意与美食的自然交汇,令我记忆深刻。
臭鳜鱼终是无奈之法,真正的鳜鱼美食,既非浓油赤椒,亦非烈火泼酱,还是落在一个“清”字,以清水蒸之,不带烟火气,自然得其中之味。
一条鳜鱼,从远古游来,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道美食,更是一个文化符号。
(作者单位:闽西监狱)
值班编辑:林少颖 审核:方琮 高奇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