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夯基惠民
——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记者 陈琦
“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主线,以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为抓手,对标对表‘产业新高地幸福西天尾’发展目标,全面落实‘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要求,通过‘定格、定员、定职、定责’,细化最小单元,落实最后责任,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更加健全,管理服务更加精细,数字赋能更加凸显,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天尾、法治西天尾、幸福西天尾。”7月1日,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党委书记陈智勇向记者介绍该镇开展“党建引领夯基惠民”行动时表示。
今年以来,西天尾镇以党建为引领,通过科学细分网格单元,建强末端党组织,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底座,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以基层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制约社会治理效能突出问题,着力推行“六新”社会治理模式,通过新完善“架构”、新搭建“平台”、新构建“体系”、新打通“循环”、新优化“服务”、新培育“自治”,推动工作落到最小治理单元、最后责任主体,不断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以“架构”新完善为基础
深化党建引领
“务必要把开展‘党建引领 夯基惠民’行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作为西天尾镇“党建引领 夯基惠民”行动领导小组组长,陈智勇经常这样强调。
为此,西天尾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党建引领夯基惠民”行动,不断强化基层党建的政治引领功能,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会治理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今年4月,全镇实现所有开放式小区和封闭式小区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基层公共服务更加精准,在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疫情防控、生态环保、城管执法、食品安全、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取得良好工作成效。
黄金瑞是西天尾后黄社区四季采摘园的一家农家乐店主,今年4月,他又多了一个身份——社区网格单元长。“采摘园沟渠有垃圾堵塞,反馈如下……”巡视社区环境并通过惠民宝APP及时上报,已成为单元长黄金瑞每天的重要内容。担任单元长后,黄金瑞更觉得应该保护社区环境。如今,他和网格员、居民一道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奏响新时代发展乐章。
从今年3月初开始,西天尾镇按照“组织重构、资源重整、力量重合”的工作思路,整合优化管理层级,在原有网格、法人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层级、拓展网格、细化最小单元,延伸网格触角,建立形成“镇—村居—网格—单元”四级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完整组织架构。
“将网格化服务管理与基层党建有机融合,按照《西天尾镇社会治理末端党组织建设规则》通过‘1+1’(一个网格/责任主体+一个党组织)体系融合,实现网格党组织全覆盖。在不同类型的单元,依据党员分布情况,设立党小组、党员楼栋长、党员联系户、党员先锋岗等,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组织网络。”陈智勇告诉记者。
选优配强工作队伍,西天尾镇推选村(社区)“两委”成员、党员骨干、党员业主或区、镇下派干部任网格(小区)党组织负责人,并兼任网格长;通过自荐或组织推荐的形式选聘责任心强、热心公益事业、有威望、有奉献意识的群众担任单元长或楼栋长,具备党员身份的,原则上兼任单元党小组组长、党员联系户等;鼓励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以及“两新”组织中的党员到村(社区)报到服务、参与治理。
此外,西天尾镇加强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以下统称为“三长”人员)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员选聘和管理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党组织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三长”人员,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奖励,切实调动“三长”等参与基层治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西天尾司法所与派出所携手在公调对接办公室——“连心廊”进行调解
西天尾镇后黄社区网格长吴丹玉入户发放“党建引领 夯基惠民”行动倡议书
以“平台”新搭建为载体
加强多网融合
陈智勇除了担任西天尾镇“党建引领 夯基惠民”行动领导小组组长,他还有一个身份——西天尾镇社会治理大数据云平台中心主任。
西天尾辖区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也各自担任村(社区)平台中心主任,社区民警担任副主任。西天尾镇以“平台”新搭建为载体,加强多网融合,坚持将“一标三实”(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信息采集工作做为夯实基础信息的有力抓手,常态化、动态化、精准化更新维护。同时制订基础数据采集标准及规范,明确采录对象、要素、频次等,确保采集到的信息真实、全面、准确。
近日,辖区一名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独自外出时不慎走失,所幸被西天尾镇的网格员在入户走访途中及时发现。由于老人只记得自己姓名,记不清详细住址,网格员通过网格平台迅速找到其家人联系方式,并将其安全送回了家。这是西天尾镇推进网格化和“一张图”管理模式取得成效的生动体现。
西天尾镇依托“全市一张图”,积极拓展社会治理场景应用,立足网格单元治理职能,根据不同需求、不同场景、不同深度要求,结合本部门、本行业、本领域实际和特点,不断完善在网格单元内的场景数字化应用,推动数字赋能在市场主体、住宅小区、机关事业单位等场景的直观展示和穿透运用,提升政策宣传、民情沟通、便民服务效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如今,西天尾全镇17个村(社区)根据网格划分已完成地形图绘制,并入“一张图”系统管理。
“我们突出系统集成、各级融合,把疫情防控、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功能叠加上数据云平台,加大数据分析研判,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实现社区治理上下协同、快速响应。”西天尾镇党委副书记黄少华说。
“我们感受到党员的自豪!”辖区老党员老刘指着小区的便民服务中心开心地说。
西天尾镇采取资源整合、自筹自建、党费支持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利用现有的小区物业办公场所、便民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各类场所,按照“六有”标准(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建设网格(小区)党群活动阵地,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服务。
以“体系”新构建为保障
突出集成服务
“早上我们小区来了几位外来人员,我们已经督促他们网上申报了!”6月28日,辖区单元长小张向社区民警汇报。
流口管理上,西天尾镇依托“福建治安便民”、莆田惠民宝APP等平台,引导流动人口开展线上自主申报,实现流动人口申报快捷、方便、实时。派出所牵头村(居)委会、治保会、“三长”人员、平安志愿者等基层组织和群防群治力量,加强对日常访查易疏忽的区域进行拉网、滚动式排查,细致开展流动人口摸排、入户核实访查工作,确保信息准确、鲜活、完整。
6月25日,辖区群众小张从省外回来,刚准备向村里报备时,就接到村里电话。“有这样尽责的村干部,我们很安心!”小张感慨地说。西天尾镇结合“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建设,实行网格化挂图作战、精准化闭环防控,结合“无疫小区”创建,把“四方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依托“三长”人员收集线索,及时甄别涉疫可疑线索并第一时间通报防疫专员,将信息逐级上报,落实管控措施,防止中高风险地区、高风险行业返乡人员漏查漏报、漏管失控。
西天尾镇社会治理大数据云平台中心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西天尾镇强化事故隐患源头防范和系统治理,定期、定时排查梳理风险隐患,从根本上管控风险、清除事故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零失守”安全阵地。西天尾镇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狠抓各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推进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坚持食品安全“零容忍”。
今年4月,西天尾镇司法所和派出所携手设立公调对接办公室,取名——“连心廊”,进一步整合了调解员和民警的人力资源,将公安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有效衔接,实现联建联调,形成治理合力,实现成效共赢。
“以前类似的群体性纠纷一般要5天左右才能调解成功,现在通过公调对接缩短到了一两天了!”西天尾司法所所长郑淑娟说。“连心廊”让民警和调解员的对接更顺畅,矛盾纠纷调解也更及时、快速和妥善,确保工作尽量在镇内闭环、问题尽量在镇内终结,不仅缩短了部门之间的距离,更连起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心,使得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避免矛盾的升级、激化,有效预防“民转刑”和“治安变刑事”,打造出传承学习“枫桥经验”的西天尾调解品牌。
这是西天尾镇联动联调“零距离”的一个缩影。
西天尾镇召开“党建引领 夯基惠民”试点工作推进会布置工作
以“循环”新打通为抓手
健全机制制度
“溪白社区有一处垃圾在焚烧,请你们立即过去处理!”6月26日,西天尾镇收到单元长的汇报,立即安排人员过去。不到5分钟,焚烧的垃圾处置完毕。快速的运行,得益于西天尾镇建立分级处理、协调联动、齐抓共管、高效运行的事项处置机制,横向打破部门界限,纵向强化层级推动,实现镇、村(社区)、网格、单元四级联动处置工作格局。
“其中,单元作为信息采集、日常访查、宣传引导的末梢;网格作为信息汇集、网格巡查、便民服务的前哨;村(社区)作为信息汇聚、分类归纳、初步研处的节点;镇作为综合研判、任务交办、综合执法的核心。推动基层多中心一体化运作、实战化运行、组团式服务,提升对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和重大治安灾害实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差别处置和协调联动能力,确保在应急响应启动后,每个网格单元第一时间进入作战状态。”西天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君对流程了如指掌。
连日来,莆田多降雨。为有效防范汛期灾害风险,辖区后黄社区各党员单元长就多次深入单元内的留守老人家中走访,了解群众需求,做好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这张联系卡给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联系卡上的电话跟我们联系。”单元长刘涵晶在留守老人家长走访时,将后黄社区特别制作的网格长、单元长联系卡发放给群众。该联系卡上印有网格长、单元长的证件照、姓名及电话号码,成为联系群众最紧密的桥梁和纽带。在西天尾镇各个网格单元内都设置公示牌,公布网格划分区域、网格单元管理人员、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主动亮名字、亮身份、亮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西天尾镇建立“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办理、限期处理”闭环工作机制,明确各类事项办理时限。落实“单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将职能部门和具体职责等数据统一“上图”,依托大数据手段分门别类建立问题解决台账,靶向施策、精准服务。
“我们探索成立综合执法机构,通过整合基层执法职责和资源,组建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根据上级文件,明确执法目录清单,将综合执法的工作内容界定为行政执法巡查权、违法行为制止权、提请行政处罚权、违法行为改正督查权。”陈君说。
以“服务”新优化为宗旨
厚植为民情怀
“要是没有社区评理员帮忙,这个难题还不知道要怎么解决。”日前,在西天尾镇东星社区“近邻评理室”,群众陈某向评理员陈兆雄表达谢意。
原来,陈某家的一块空地及一棵龙眼树,因邻居林某在房屋后面开了一个后门,要经过陈某家的空地而产生矛盾。后来经过调解员陈兆雄“促和”评理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林某把公路边一块空地及一棵龙眼树进行兑换,陈某表示同意。评理员陈兆雄提出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的评理建议,最终促成该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化解在小,没有导致更大矛盾。
近年来,西天尾镇党委、政府坚持打造“近邻党建”品牌,立足社区实际,大力推广“评理”工作,积极探索“近邻评理+”新模式,把评理开放到村居、延伸到近邻,成立“近邻评理室”,确保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就近回应、就地解决。
目前,全镇6个社区居委会和11个村委会全部建立“近邻评理室”,实现100%覆盖。“近邻评理室”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稳压器”。
以“服务”新优化为宗旨,厚植为民情怀。西天尾镇积极构建覆盖面广、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便民服务体系,推进“党建+”社区邻里中心和“综治+”社区治理中心建设,通过居住、就业、养老、医疗卫生等不同功能的有机组合,将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幸福便民驿站、社区长者之家、农村幸福院、老年食堂、社区托育中心、社区警务室、“微型消防站”等纳入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打造“15分钟”便民利民社区生活圈,做好“生活服务的事”。
除了做好“生活服务的事”,西天尾镇还积极办好“政府服务的事”,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进入网格集成管理、一体服务,依托大数据手段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汇总群众关心问题和矛盾纠纷。
“我们将镇、村(社区)平台中心打造成基层便民服务窗口,推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将村(社区)干部、‘三长’人员、党员、志愿者等聚拢成群众‘家门口’的流动服务力量,推动群众诉求、关心关切问题、各类民生服务第一时间回应处理,破解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的难题。”陈智勇说。
以“自治”新培育为目标
共建共治共享
今年3月,仙游再次爆发疫情。西天尾镇后黄社区巾帼服务队队员毫不退缩,测体温、作登记、打电话、送物资、做疏导、忙巡查……从跑腿到加班,从排查到入户,从“抗疫”到复工,点点滴滴都凸显了巾帼不让须眉,平凡展现风采。
在西天尾镇类似后黄社区巾帼服务队的微自治组织还有很多。
“我们探索‘参与式’自治家园建设模式,在原有西天尾镇后黄社区巾帼服务队等一批成熟‘微组织’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社会治安类、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文化传承类微自治组织,提升群众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陈君进一步介绍。
“这次可以兑换两袋洗衣粉!”近日,辖区群众李大妈开心地从村里兑换到生活用品。西天尾镇积极探索“微积分”机制,将“微积分”管理纳入村规民约,以家庭为单位从平安建设、移风易俗、美丽乡村、矛盾调处、守法诚信、志愿者服务等方面细化村民的责任和义务,设置正向加分项和负向加分项,以户为单位,每月一评,以家庭成员平均得分为最终得分,并记录到各户的积分账户。
“村民可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等,进一步激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西天尾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红瓦白墙的老莆仙建筑风貌融入浓郁的南洋风情,阡陌交错的乡间野趣,咖啡厅、工作室、民宿混搭的业态格局……近年来,西天尾镇后黄社区以“莆阳后黄、桃源村庄”为发展定位,立足生态休闲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盘活“乡愁资源”,在擦亮乡村旅游品牌、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路子上迈出坚实步伐。该社区曾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最美乡村”“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
一个品牌要带出一片效应。西天尾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六清”行动,大力推进人居环境净化、绿化、美化工程,积极打造“微庭院”“微景观”,定期开展集中评选评比,评出“最美庭院”“创艺庭院”及“洁净庭院”,形成人人共建“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的良好氛围。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