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谷忠
在日常生活里,不少人都有为亲朋好友到机场、车站送行的经历。一般说,总是约好时间,然后一道去候机、候车的地方。到了那里,如果时间还宽裕,便可再叮嘱一些什么,或找一些高兴的话题道别,直到远行的人进去安检前,还要举手不断地摇晃,表示依依不舍。
看来,把送行看作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不会错的。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有不少关于送行这类的作品,有写亲人之别、友人之别、夫妻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其中最有象征意义的就是“柳树”或“长亭”,一提起来,离愁别绪似乎就会涌上心来。多少年来,它们也一直成为人们寄寓送行的两大物体。先说“长亭”,据史传,秦汉时期就在乡村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主要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再说柳树,这是古代送行的经典“道具”。原来“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所以在古代,亲友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枝柳条赠给远行者,也寓含“怀远”“思乡”之情。比如《采薇》一诗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此类题材写得好的,还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边,着意提到“柳”,还有一层意思,即歌咏柳树生命力很强盛,柳条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折柳送别,也就寓含着对远行的人,能够在他乡顽强地生活下去的希冀。
颇有意思的是,古代的送行时常还有音乐相伴。这种送行方式在唐代文人之间发生较多。如许浑的《谢亭送别》中就有这么两句:“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更是描写了浔阳江头夜送客时,由琵琶弹奏的曲调勾起凄婉的故事和情感。无疑,唐代繁华时期,人来人往密切,送行的诗文也特别多。其中,最著名的应是李白赠汪伦的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把歌声中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主客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奇特,令人回味无穷。从此,“桃花潭水”就成了后人们抒写离情别绪的常用语。记得不久前我重读这首诗时,让我联想到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中流传甚广的那句话:“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焰。”不过我发觉,这句话的源头仍是李白的诗,所谓“太平洋的水”,就是借用了“桃花潭水”而已;只不过作者正话反说,以一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爱的别离”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更有当下感。
无疑,爱惰、亲情或友情,愈是深厚,愈能刺激泪腺,最终使双方都禁不住眼眶湿润起来。这正是:团圆也好,相聚也好,总有分别的时候。伴随在快乐情绪之后的,就是离情依依。即便如民间熟知的梁山伯、祝英台十八相送,同窗情牵,纵有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教人顿然心碎。除此,人所熟知的还有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说是送行,却定格了一幅经典的爱情唯美画面,引起许多人心灵的共鸣。
而在生活中,人们由于送行,由于客已远去,心中为此惆怅不已、怅然若失的也不鲜见。还是举唐诗吧,李白送孟浩然就写过这么一首:“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由此或可窥见,送行固是美德,是情义所需,但给人带来的情绪却不见得都十分愉快。尽管如此,亲朋好友,你来我往,相别相送还是不能幸免的。不过也有例外,这就得再说到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和另一位诗人元稹是知交,相差7岁,心意相通。两人一直相互唱和,留下不少往来诗文。一次,元稹要离开了,白居易却不送。为什么?他没说,只写了一首诗:“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原来白居易是没办法承受元稹离去的痛苦,所以不送。但他虽说不送,心却跟着元稹远去。他还觉得,元稹一离开,整座长安城都空了。
然而世上的人,总是要来来往往的,因而送行的事,朝朝、代代也总在不断发生。到了今天,由于交通迅猛发展,人们来往更加密切了,送行便成了一种“家常便饭”。有道是:天涯变成咫尺,一日可以秒杀,为客送行的事,似乎就不足挂齿了。
不是么?如今,已很难再看到现代人写的送别诗文了,这一类的作品,似乎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为什么?因为在现实生活的快节奏中,离别的确已变成一件很普通、很轻易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送行,很难激起情感的涟漪和火花。若家人或客人要离开,自驾、打的都是选择。难怪有人会打趣说:眼下,即使是送别多年的友人,谁还会去江边折一枝柳条呢?
是的,这都是时代不同、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的原因。不过话讲回来,若是知心朋友,来来往往,相送的次数愈多,情感的深切似乎也不会有所减淡。因为,古来有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种友情,是世间超越血缘、地缘,甚至超越骨肉血亲之爱的,这正是所谓真挚友情的奇特之处。
值班编辑:林少颖 审核:方琮 高奇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