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民生关注

    助学贷款不设上限,为困难学子畅通求学之路

    来源:内蒙古长安网 作者:佚名时间:2022-07-22

      据报道,7月15日起,2022年度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开始受理。今年全国高考人数再创新高,国家开发银行坚持不设贷款总人数和总规模上限,足额保障贷款资金规模,全力满足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需求。预计将发放助学贷款近400亿元,惠及45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贷款持续加力,而在还款方面,国家也出台多项政策缓解压力。根据财政部等四部门的通知,对2022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2022年内应该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予以免除,免除的利息由财政承担。对2022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2022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经贷款学生自主申请,可延期1年偿还,延期贷款不计罚息和复利,风险分类暂不下调。

      不设人数、钱数上限,应贷尽贷,免息延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积极变化,释放出对困难学子的善意,也体现出国家在完善高等教育上的“兜底”思维。绝不让一名困难学子因为经济原因被拦在大学门外,这是现代政府的责任伦理,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接踵而来的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出现贫困反弹。在一些地区,仍有不少家庭,难以独力供养子女完成大学学业。这些年来,越来越完备的国家助学贷款,为困难学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先,国家助学贷款具有普惠性,学生在读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贷款期限为学制加15年,最长不超过22年……这些规定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较于时下花样繁多、利息畸高的“校园贷”,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并没有太多的压力,十分贴心、放心。

      其次,逐年完善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比如,从去年开始,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贷款额度大幅提高,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由不超过8000元提高至不超过12000元;全日制研究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由不超过12000元提高至不超过16000元。而今年不封顶的扩面,更是让那些困难家庭少了“贷不下”之忧。

      此外,除了生源地助学贷款之外,还有校园地助学贷款,部分省份农信社承办的国家助学贷款也将于近期陆续开始受理。相信随着这些助学贷款“组合拳”发挥作用,一定会有力缓解困难家庭的教育压力,促进教育公平。

      应该看到,近几年来,很多地区、行业、家庭受困于疫情,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以积极主动的作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心求学、学有所成,这也是艰难形势下共克时艰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助学贷款扩面后,在申请审核方面,也应本着普惠原则,门槛放低一些,最大限度地减少申请人的麻烦,让困难学生少跑腿,力求做到“落实提额政策不打折扣、落实免息延期不落一人、落实还款救助不留死角”。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作为一种国家的制度安排,其所成就的,也是国家未来的人才,每一份贷款的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摇摇晃晃的家庭,对应着一个进一步则喜退一步则忧的人生。兹事体大,不可有丝毫轻忽。

      当然,在缓解家庭经济困难方面,助学贷款是一种“雪中送炭”的努力,是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兜底”,其治本之策,仍在于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收入,提高困难家庭的经济能力。而这也才能更好地保障大学生们安心求学、学有所成。

      


    原文链接:http://www.nmgzf.gov.cn/xwsp/2022-07-18/5761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