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盘水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老工业区焕发新活力
走进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钢铁架、铁轨、挖掘头、旧雨鞋、破棉衣、“运煤巷道”“干打垒”等“老物件”,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情景再现,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一批又一批六盘水人从“三线”故事里受到教育,老“三线”人在这里重温奋斗青春,政法人在这里凝聚思想共识,学生志愿者在担任小小解说员的角色中汲取成长养分……“三线”历史在他们手中重现光彩,“三线”精神在他们手中接力传承。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六盘水人强化担当实干,成功获批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期试点城市。
唱响“三线”建设歌
1964年,中国吹响“三线”建设号角。自此,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数十万“三线”建设大军开启了筚路蓝缕的拓荒创业,用铁与火缔造出一座城的光荣与梦想,奉献了青春,光辉了年代。
“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在六盘水建立煤炭、钢铁、电力和建材等企业27个,总投资达29亿元,资金的大投入、资源的大开发、人员的大流入、要素的大集聚,快速形成了六盘水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工业格局。
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来自天南地北的“三线”建设者,怀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信念,把他乡当成故乡,在六盘水深深扎下根,默默奉献一生,升腾凝练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几十年来,“三线”人推动六盘水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前行,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六盘水从荒凉的深山之地成为一座美丽的文明城市,并实现了从“江南煤都”向“中国凉都”的华丽转身。
顺应时代之需、传承之要,2013年六盘水修建了国内首个以“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铸就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家园。
“讲好‘三线’故事,传承‘三线’精神。”六盘水做的不只是建设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还匠心独运地创新施策,让“三线”历史融入城市肌理,让“三线”精神深植城市之魂。
在六盘水,“三线”企业依然活跃着,正与时俱进朝着转型发展的目标迈进。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无异于创造新的历史。在“三线”精神的感召下,一大批六盘水人勇立潮头,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三线”精神时代价值充分彰显。
在六盘水,一代代的政法人恪守忠诚使命,坚决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平安凉都建设贡献力量。涌现出了“一颗赤子之心,谱写生命华章”的司法所所长邵林刚、“冰雪山巅守初心,俯首甘为‘护路人’”的交通警察马正林、“把一生奉献给审判事业”的法庭庭长尹鹏,不同岗位、不同职业,他们的姿态却和当年的“三线”建设者如出一辙——初心如磐,奋楫笃行。
奏响平安凉都曲
作为“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六盘水辖区内矿区与城市、社区与乡村纵横交错,当地人与外乡人、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相互混居,人员构成十分复杂。
由于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加之法治意识淡薄等原因,一度造成城乡矛盾、矿群矛盾、行业矛盾的扩大,成为六盘水高质量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为此,六盘水近年来以法治为引领和保障,探索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从治理末端、矛盾源头抓起,在广度上“做加法”,在深度上“做乘法”,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模式,织密平安稳定风险隐患“防控网”,逐步实现了“小事不出联户、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的工作目标,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了解到,“一中心”为搭建社会治理“指挥部”。按照“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一站式办结、一体化服务”的模式,六盘水市加快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化信息化建设,切实履行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重点人群联管、基层平安联创、三治融合联抓的“七联”工作职责,在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加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标识,推行人民调解、行业专业调解、劳动争议调解等“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综治中心1个、县级综治中心4个、乡级综治中心92个、村级综治中心1145个,实现全覆盖。
“一张网”是串起社会治理“点线面”。一线走访、发现问题、掌上输入、协调解决,对于网格员张群来说,拿着智能手机走访辖区网格,及时发现问题,线上进行记录反馈,是每天的“必修课”。在走访的过程中,她发现过安全隐患,解决过邻里纠纷,成了居民贴心“大管家”。
在六盘水“一张网”的社会治理网格体系中,共划分网格9681个,通过自建、联建、派建等方式推进党小组和网格同步设置,推进各网格党小组成员在网格内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亮服务、亮成效“五亮”活动,强化网格员、联户长与群众的联系,打造“党小组+网格员+十联户”基层治理“铁三角”。目前,全市网格中有4510个党小组,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领头雁”的作用。
“十联户”是激活社会治理的“最末梢”。六盘水以综治中心和网格化为依托,推广“十联户”联防守望、抱团发展模式,在网格内以10至20户左右组建联户单元,全市共科学组建76270个“十联户”单元,推选联户长76270名。围绕社情民意联排、安全隐患联防、矛盾纠纷联调、重点人员联管、困难家庭联帮、邻里互助联动、政策法规联宣、乡风文明联树、环境卫生联治、致富项目联建十个方面,通过一个联户群众微信群、一个联户长信息明示牌、每半月走访一次群众、每半年开展一次群众评议的工作模式,促进联户长当好政策宣传员、民意收集员、治安联防员、矛盾调解员,营造邻里守望相助、亲情乡情浓厚的和谐氛围。
“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从单向管理转为双向互动,变“政府独唱”为“社会合唱”,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形成了“大家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层治理体系,从根本上提升了基层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的能力,构建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平安凉都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吹响和谐发展音
田间地头、大棚农舍耕作正忙;园区企业、生产车间秩序井然;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文化广场、活动中心欢声笑语……盛夏之季,行走在中国凉都六盘水,扑面而来的是蓬勃奋发的生机与活力,处处是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和谐画面。
“家里的煤气坏了、水管坏了,都有人管了,生活越来越方便。”钟山区黄土坡街道将花渔路、发扬路、建兴、康乐南路、德南5个连片社区联合起来,统筹推动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联动共治,创新实施“大物业”管理,探索红色小管家“微治理”模式,彻底解决物业管理难题。
钟山区大湾镇积极探索产业联户的发展新路子,鼓励联户单元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养殖、特色种植等产业,帮助农户持续增收,推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大湾镇90个网格中,群众通过组建合作社、合资开办企业等方式,建立致富项目80余项,吸纳带动本地人员就业550余人。
近年来,六盘水将市域社会治理与各类社会功能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治理的联动效应、共生效应。
据介绍,六盘水积极探索基层党建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途径和载体,推动将党支部和党小组建在网格上,有效嵌入各类社会基层组织。以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为抓手,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
同时,六盘水深入开展平安(文明)校园、单位、医院、小区等系列平安(文明)创建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方面、全过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活动,改进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评选表彰工作,完善政法英模保障政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感、对文明城市的满意度。
此外,六盘水还将“打、防、管、控、建”同步发力、一体运作,总结好、传承好、发展好、推广好已有的经验做法并转化为制度规范,推动治安突出问题联合整治、公安武警联勤作战、重点行业领域联合监管等机制实战应用。落实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并举”机制,推动领导干部下基层接访、行业部门到现场化解、基层干部在一线调解等制度常态化运行。创新构建智能化技术防控、常态化治安巡防、精准化风险预警、责任化公共安全、多元化社会共治、便民化公共服务立体网络,全面形成问题联治、风险联控、制度联建、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六盘水将进一步传承“三线”精神,续写长治久安新篇章。
原文链接:http://www.gzpeace.gov.cn/info/1403/52979.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