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民生关注

    敦煌考古编制遇冷,人才困局该怎么打开?

    来源:内蒙古长安网 作者:佚名时间:2022-09-24

      近日,“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话题引发关注。

      在相关视频中,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晓刚表示,由于今年各地省级考古研究所增加了很多编制,导致愿意来敦煌的应聘者更少。一个招聘名额,在报名时有五六个人应聘,毕业院校都很不错,但最终全都弃考,相关名额也被浪费掉。

      “零应聘”成为热议的话题,这背后反映的最深层次问题其实是考古人才短缺。而这样的难题不仅敦煌研究院面对,还有很多机构也无法走出“小马拉大车”的困境。

      人才在任何行业都是其发展的根本,考古自然也不例外。提升考古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首先要抓人才培养。2020年,湖南女孩钟芳蓉高考676分“爆冷”选择北大考古专业的背后,也反映了这个尴尬的问题——不只相关单位招不到人,高校同样面临招生困难现象。

      考古作为冷门专业,不只是招生规模小,还有一些同学及家长因担心“冷门”就业等而放弃报考。报考考古的学生在进入学校后,还面临“转专业”“大类招生分流”等考验。因此,要摆脱考古人才短缺困境,给予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足够的支持是必要的前提。

      其次,我们要正确看待考古专业毕业生职业选择,以及单位用人选择的双重问题。

      考古专业人才培养属于少而精的类型,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实践都对专业素养要求很高。每年考古毕业的硕士、博士人才本就不多,这些受了多年专业训练的学生想去自己理想的发展单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而另一方面,由于考古专业的特殊性,部分用人单位在用人选择上,往往侧重本科阶段就是考古专业的研究生,而因为兴趣等因素硕士才攻读考古学专业的学生,在求职时则可能“冷遇”。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们还是希望用人单位可以放低“本科门槛”。即便是研究生时期才选择了考古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人生的重要阶段,选择将兴趣更浓厚的考古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也难能可贵。而多年的研究生训练,同样也使其具备了考古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

      此外,部分用人单位也更侧重学术型硕士的招聘,大量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求职难度。因此,考古单位如何制定用人标准、吸引考古人才、选择考古人才也是急需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同样必须看到,考古单位也面临着同其他用人单位的竞争。近年来,一些考古研究所、研究院的研究员流向高校已是普遍现象,而刚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也并非只有考古单位一个选择。

      以我供职的高校和自己培养的研究生为例,他们相当一部分都选择了考取公务员或到高校从事行政工作。可以看到的是,目前公务员等系统在人才吸纳上下了很大功夫,每年都在吸引大量优秀的毕业生前往供职。如果我们的考古用人单位在用人、考古开展、资料问题以及用人待遇上依然保守,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脚步,那么考古人才流失问题恐怕还会继续。

      最后,我们也要正确看待考古单位招聘中的人才竞争和人才流动问题。客观上看,环境艰苦、待遇偏低等条件,使得考古人才的流动性较大,再加上合理的人员流动、选拔晋升等,也会使人才不那么容易“被留住”。

      除了在人才激励机制上下功夫,也要认识到任何行业都需要一定的竞争和人才流动空间,这样有利于一个专业、一个行业的发展。适当的人才流动,能反过来刺激考古单位的改革发展,给刚毕业的“新人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其实,对于大多数考古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他们都更想从事考古学相关工作。而只有拥有更好的发展环境,考古这个“冷门”专业才能在目前有限的人才中锁住自己的“精英”,推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建设。

      


    原文链接:http://www.nmgzf.gov.cn/xwsp/2022-09-20/5898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