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民政文化

    照进人心的光亮与温柔

    来源:福建长安网 作者:佚名时间:2022-12-10

      照进人心的光亮与温柔

      ——读贞尧仔《番薯情》

      □黄丽云

      《番薯情》是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散文集。作者贞尧仔在知天命之后,近耳顺之年,方开始创作。他的创作谨守“熟知范围”,深入人世间生活的泥沙里,先是挖出了番薯,还挖出了我们通常情况下意识触及不到的、那些涌动的东西。很多朋友讲起这本书,脸上都闪过一丝光亮和温柔。

      《番薯情》极为受欢迎。作者的文章、流露的情感,如同向人心射出的一支支箭。他笔下独特的光亮,顺便照亮了许多人脸上的光亮和温柔?

      一

      作者贞尧仔出生在福清的一个渔村,祖辈以讨海为生。父亲为了一家九口人的生计,常年披星踏浪,海里来海里去,除了睡觉吃饭,很少停下来。父亲熟练掌握讨海的各种行当,潮涨推拖仔,潮落挖章鱼、捡螺贝、抓螃蟹、钩鳝鱼,样样精通。父亲每次讨海得到的钱款交给母亲一分一厘地积攒,一根一根地买木梁,一砖一瓦一木,日积月累,终于盖了一间房子。

      作者确定一个低伏的位置,对着天地低伏,对着父母低伏。他选择最洁净的文字,描述人间的大爱。在他笔下,父亲是一位默默付出,认真做人、做事,从不说苦与累,始终有使不完的劲的普通农民。父亲是山,而母亲是水。母亲心灵手巧、勤劳善良,是无数优秀“福清哥”背后的“福清妹”代表。

      他写母亲的早起,“每当我们醒来的时候,总能听到母亲干活的动静,闻到母亲煮饭的味道,听到母亲烧柴火拉风箱发出嘻呼嘻呼的声音。”他写母亲造节[果],每一道工序,丝丝入扣、引人入胜。他写母亲在微弱的煤油灯下拿着梭子,一梭又一梭,一目再一目地帮人织补渔网。光移动,黑暗就移动,母亲的一双巧手,那些一针一线的夜晚,缝补着孩儿身上衣。他写道,吃滑粉时,母亲先装满满一大碗“高质量”的给父亲,再给我们兄弟姐妹,最后留给自己的,只有稠糊的汤汁了。他感叹:“母亲心腹,满满的全是家人。”……母亲那些姿态清楚地摄入他脑海的底片上,若干年后他终于用笔墨代替显影液和定影液,将母亲的形象晒出来。

      读着读着,便觉得天苍苍,野茫茫,心中如噎,此生的无边事,无数话都被放出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母亲是我们生命中的自然和根本。作者对母亲的歌颂让我想起我的母亲。我母亲因操劳过度,49岁就逝去了,我一直想为母亲写些什么,我有无穷的话要说,但我无话可说,或者,任何言说都是无力的。“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几次重读此书《母爱留香》《乡土情深》《母亲的早晨》《慈母手中线》《盘髻子》等篇章,我深怀敬畏,我知道,这有多难。有这样一个作家,他竟写了翠微之作。

      二

      我看过一个民间故事:有一个老汉在好年成里把多收的红薯蒸熟了,拌上糠麸皮,砌成了一堵红薯墙,到了灾年,他就靠这堵墙养活了全家老小。其实那老汉能想到的,很多人也想到了。番薯作为福清人民在物资匮乏年代得以果腹的食粮,有多种吃法。“番薯就是番薯,永远是番薯,不因人而生枯……依天地,顺四时,法自然,穷善达济,生生不息”。番薯能直接食用,也能刨成地瓜丝,还能晒干储藏供一年四季食用。

      作者对于番薯满怀感恩之心,“源于番薯,敢漂洋,能过海,旱可耐,风能抗,不惧贫瘠,着地就能生长。”寥寥数语,说的是番薯,但作者的番薯已经拟人化了。用哲学对书中所谈番薯予以指涉,几乎涵盖了番薯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部分。

      他描写番薯的习性,“番薯,无处不可立身安处繁衍。方田,沙地,有土就好;贫瘠泥,干瘦地,入地能活;盐碱滩,酸涩坡,尝百味,接地气,生成烟火味……生生不息。”他写父亲带孩子拾番薯藤,“顺着藤,慢慢地、轻轻地把藤提起,拔起付根须,让其离地……让藤围着绕着主根生长。”父亲教诲道:“藤再长,攀爬得再远,而根是本,只有绕着根、靠着根长,番薯才能长得大、长得好”“人若骗番薯,番薯也会骗人。人不欺物,物也不欺人。”

      番薯已经融入福清人社会关系的表达系统中,体现了那种理想化的社会关系。《乡土情深》写到众筹聚餐“攀揽吃”,“大家在打牙祭中谈笑风生,谈天说地,家长里短,疏解开导,牵线搭桥,追根溯源,春播秋收,在菜味炊烟中展现生产、生活图景,以滑粉方式散发喜怒哀乐。”“一锅一块大饼,像一张油画,青色通透的薯粉,墨绿苗条的韭菜,鲜活多姿的蛏,各展其色,共添美景,可谓百看不厌,百吃难饱。”“以不多的番薯粉,铺撒出漫天的情义。”

      番薯暗藏丰富的人生哲理,烙成当地人的文化符号。作者从一场场日常场景出发,在番薯身上“顿悟”,看到涌现的价值观层面的东西,如“心急吃不了热番薯”“强人自有强人敌,番薯怕霜霜怕日”“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脸”,人一时可以输,但是灵魂不能丢,否则就像番薯脸,不好看,无脸面等。

      作者的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毫厘。他敢于切割,大刀阔斧透过生活的重重遮蔽,沿着番薯物语,审视番薯的多元蕴藉,把番薯写得分辨度极高时,算是完成了在书面上对番薯的建设,番薯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了。

      三

      当今时代进入信息大爆发的数字社会,诗意被瓦解、传统多样性的地区语言正大片消失。人们经常使用“666”“YYDS”等极其单一简洁的符号进行高效率的表达,语言变得越来越贫瘠和低幼化。人类不仅是生产、合作的组合,更需要大量的感情、社交生活。在精神情感层面,文字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人类的往事,是情感的共鸣器。在《番薯情》中,当过去的那段生活通过文字被我们再次想起、再次感受、再次深入的时候,它具有了深刻的文本意义。

      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事物的描绘具象生动,很多是短句,三五个字的对偶式句子。比如,他描写番薯叶,“片片心形,纹纹成扇状,连着心。出世为红,落幕还是红。叶初成,鲜鲜的红;经岁月,由淡红而嫩绿、浅绿、翠绿、深绿、墨绿;历风霜,绿渐刷褪,逐成淡淡的绿、发黄的绿,绿而入黄,黄而渐现斑斑红点,红斑连片,终成棕红,如枫叶,卷卷的,抱着心,念着根” ,有一种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他的话语体系可以高大上,也可以特别接地气。他的文章,常常出现非常密集的通感,非常精密的特写境头,而它们呈现了一种整体的舒缓,就像每一根草都长得很结实,而取得的效果是你看到了一片柔软的草坪。我们可以放心地随着语言的节奏、语调、方向,一呼一吸,一撇一捺,去感受每一个转折、递进、凝聚,去想象劳动的画面,就像聆听一首音乐、欣赏一幅油画。

      我想我推崇此书的另外一点,我们不仅从中可以领略作者返璞归真的上乘语感和深厚沉稳的叙事功力,为我们详细还原了一种乡土的气息、时代的印记,在经历了人生百味后,回到日常生活与美食,能够这样简朴又繁复、平淡又丰富是此书最动人的地方。这种文字质地和看待生活的态度对我而言也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引导。

      值班编辑:林少颖 审核:方琮 高奇


    原文链接:http://www.pafj.net/html/2022/fayuanwenyi_1111/2386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