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桐纲
水塔,曾是工业与城市居民区用于储水和配水比较常见而又特殊的构筑物,随着供水技术革新,如今已不多见。然而,在内蒙古集宁南站的一侧,至今仍挺立着一座已经堪称文物级的高高的水塔,经年累月,像一个穿着盔甲的战士,守护着这座英雄的北疆边城,眺望着周围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我第一次见到这座水塔,是在1974年12月25日的夜晚。那晚九点多钟,一趟载着从石家庄南站上车的入伍新兵的军列,在蒸汽机车“扑哧扑哧”的喘息声中,缓缓地驶入集宁南站。接兵干部命令我们各自背起背包,准备下车。我整好行装,站立到列车的玻璃窗旁,在车站昏黄的灯光下,看到一个个电线杆子慢慢闪过,此时一座高高的水塔映入眼帘,顿觉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似乎由此感到了,我们要守卫的这座城市的脉动和血液的流淌,这也成了我对这座水塔的第一印象。
那天夜里,我们列队徒步走向距离水塔六七公里远的电瓷厂新兵训练营地。三个月的训练结束,举行完授予领章、帽徽仪式,已经成为正式革命军人的新兵们,纷纷要去城里照张佩戴红五星、红领章的相片,以便寄给家中惦记的父母亲人。战士们几天里分批次列队走小道、穿山林、跨小溪奔向城里,集宁南站那座高高耸立的水塔,便又成了初来乍到新兵们的地理位置坐标。此时,战士们对这座水塔的认知,仍是简单而朴素的。直到我们分到老连队,在紧张的战备施工运输中,我们对它才有了感情的第一次升华。那是1975年的初春时节,我们连队奉命为坑道施工连队制作坑道上方木制弧形预制件。预制件的制作需要大量的木材,当时我们班负责从集宁南站东北方向的木材货场,装车和运输东北圆松木。那时我们作战部队没有装卸木材的机械设备,几个十八九岁的年轻战士在老兵的带领下,想出了很多装卸车的巧办法。几百斤重的粗原木,战士们先是设法将其竖起来,然后原木左右站人,慢慢让木材倾斜后,我们半蹲着往肩上一扛,挺起腰板喊着号子就装上了解放卡车。战士们每天乘车来回在朝阳路水塔的西面经过,听着干部们给我们讲这座水塔在集宁战役中的民间传奇故事,看着水塔不远处的西南方老面粉公司原址大楼墙上当年激战的累累弹孔,总是让身为军人新一辈的我们灵魂深处生发出一种壮怀激烈的感觉。
真正了解有关那座水塔在1946年9月集宁第二次战役中的完整而动人的故事,是四十多年后我重返这座城市的事情了。那天,在参观《集宁战役纪念馆》时,我见到了展板上熟悉的水塔照片,看完图片和解说词后,对作为集宁战役遗址之一的水塔更加肃然起敬。在购物处购得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集宁战役》一书,进一步了解了当年发生在水塔上下的战斗故事。几十年的注目,几十年的过往,几十年的念想,使我对书中记述的故事铭刻于心。2022年7月,战友聂喜云带孙子重返老部队驻地集宁,我们住在集宁南站斜对过的一家宾馆,透过房间的窗户,那座巨人般的水塔就屹立在我们的近前。我指着水塔问已是小学生的孩子:“你想知道那座水塔的故事吗?”孩子扑闪着一双大眼睛说:“一个水塔还有故事?”“有呀,而且是打仗的故事。”“爷爷,我听我听。”孩子会说话的眼睛望着我,显露出一种渴求的表情。我为他讲述了我所了解的1946年9月13日晚上发生的故事。第二次集宁战役结束,在我军撤离过程中,为掩护桥东部队机关人员安全撤退,一个机枪班在制高点车站水塔上坚持战斗,居高临下控制着西、南两面,使敌人未能越过铁道。我给孩子讲:“铁道以东,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吗?爷爷,那你接着讲呀!”孩子入神地听着。我继续讲到,水塔上的机枪班后来被掩护撤离后,有一位战士没能及时下来,仍坚持战斗在塔顶,最后弹尽负伤,被攀上的敌人从水塔顶上扔了下来,壮烈牺牲!他是我们的人民英雄呀,我们要记住他们。我看到孩子点着头,眼睛盯着水塔似是陷入了沉思,我也陷入了沉思……
好一个水塔,既勾起我青春年华的回忆,又使我能把在水塔发生的革命故事讲给晚辈来听,激励孩子茁壮成长,令我不禁开怀。一个普通的水塔,因了她的存在,使我们感到亲切;因了她的故事,使我们了解了那段红色的历史。我想,这确实值得回味的。
(作者单位:河北公安文联)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