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民政文化

    蛏子

    来源:福建长安网 作者:佚名时间:2023-08-17

      □朱家麟 文/供图

      
    蛏田

      小时候,我们把蛏叫做“警察”,因为煮熟了,斧足像戴大盖帽的人头,而身躯如着制服,双足并立,外面还穿硬挺大氅。因为形状像人,插队年代,有知青把蛏干一只只缠上红丝,称“海人参”,拿去和农民换一只只鸡鸭。

      相映成趣的是,你如今到盛产人参的东北,在馆子里点要蛏子,掌柜听不懂,你得说“小人仙”,他才明白。

      看来许多物事体认,东西南北英雄,常有共识。

      说到名字,就不见得了。

      它是中国人最早养殖的贝类之一,生息于河口或低盐海域的多软泥滩涂,很多地方俗称泥蛏。学者定名时,见壳顶至腹缘有一条微凹的斜沟,状如缢索,给起了骇人的官名,缢蛏。潮州人见它长壳如富婆指甲而称指甲蛏,日本人以它绕壳心的一圈圈丝纹为嵯峨云髻而叫扬卷贝,说来都比这名号雅致。

      中国人自宋代开始养蛏。

      殖蛏与养蚶,皆似种水田,选地、围、开沟、平整做田,然后播苗。

      《闽书》介绍养蛏要义说,蛏“夹杂咸淡水……乃大”。夹杂咸淡水的海域,一般即河口,营养富裕,饵食丰饶,滩涂常常是褐色油泥,乃上佳蛏荡。

      郭柏苍《海错百一录》记叙养蛏作业颇详:“耘海泥使极滑,名蛏荡。潮汐往来,即蠕蠕如眉睫,移种他荡,或分人蛏埕、蛏田。三昼夜即各立门户,竖而饮露,寝而饮泥。潮至,两巾上仰。无后窍,故易大。”

      养殖的蛏种,过去靠采集野生蛏苗。冬至后,蛏农把含蛏苗的泥沙耙起来,堆畦。蛏苗要吸食,自会钻到畦面。次日再刮耙畦面沙,堆成新畦。如此反复数次,米粒大小的蛏苗被富集起来了。

      春头播的蛏子,夏天收成,称新蛏。长得慢、养到翌年三四月收成的,叫老蛏,产量能翻倍。不幸被播到水瘦地脊地方的,只好熬三四年。

      福州连江有更讲究的养法,叫盘种蛏。立春播苗,春分后挖起,移种往低潮蛏田。同样在八月收成,蛏子吃了两处营养,产量多出数成,价格也高了一半。

      蛏子的食旬——最肥满美味时间,自北向南推迟,应是为子代生长选择最好温度。鸭绿江口的丹东,从秋天到翌年二月份肥实。著名的宁波长街蛏子,四五月最好——象山渔谚说,八月蛏瘦得剩根筋。温州人则说,七月稻黄蛏子肥;到相邻的闽东,像聂璜在《海错图》里记的,“获稻时则瘦而腹腐”。及至闽南,它美在盛暑,九月吐浆后,蛏肉瘪瘦,鲜味也大减。

      不同年份的蛏子,滋味不同。

      当年新蛏稚嫩清鲜,闽南人喜欢生剥了勾芡作羹,煮瓜汤或者汤粉。无论生剥、汆剥,都可用做炒米粉炒面的主要配料。辣炒,或以姜葱酱爆也行。

      越年蛏肥硕。用来做盐烤老蛏、椒盐铁板,或者剥出沾五香粉、裹生粉再油炸,余鲜依然浓深。

      盘种老蛏肉韧结实,味道也浓厚了,在两可之间。以我之见,做清蒸插蛏最相宜,一个小盅里挤挤挨挨插满,浇一点黄酒,或仅盖一层姜丝,最原滋原味,那插蛏汤是不可多得美鲜。可惜福建出产盘种蛏的,如今只有连江两个乡村。

      去年小暑,连江朋友林立东给我寄来盘种蛏,煮酱油水,一个个壮硕肥满,很有嚼劲,一肚子成熟性腺的芬芳。

      最简美味是清煮。备好蛏子,水沸下锅,加入姜末或姜丝、少许盐。水沸就鲜味满屋,揭锅一看,蛏子全都张开来,袒露玉体,嫩白娇黄,香味扑鼻,汤色淡白如乳。

      蛏子和多种贝类轮番占据了南方海边人家早年的夏季餐桌。就中我最喜欢两道蛏菜,一是酸辣蛏羹,一是蛏羹丝瓜米粉汤。

      前者很开胃,给味蕾驱赶盛夏的慵懒。后者是提前来的秋韵,十分爽口怡神,但肠胃不强者莫贪恋它——蛏子性凉,米粉也凉,两凉齐催,焉有不泻之理。

      中性的选择可以做蛏煎,把生剥蛏肉与紫菜、番薯粉搅和煎了,别有滋味。

      决定蛏子滋味的,不止年份与食旬。生活环境——说到底是养法、地域、盐度、气温和与之关联的养分差异,蛏子滋味也不同。

      生长在肥水流及、泥沙比例适中滩涂的蛏子,壳色黄绿,味道特别鲜美,是蛏中极品。壳色褐黄者、或有花斑纹者次之。壳色灰白的蛏子,一般生长在含沙量较高的海区,瘪瘦,味道又次一等。

      壳色乌黑的蛏子,是鱼塘里养殖的,乌黑底泥散发臭鸡蛋味道,蛏子十天半个月才见一次太阳,肉质软烂,等而下之——不幸的是如今我们经常只能吃到这种黑蛏了。

      在福建,其实还有两种更好吃的蛏子。

      一种是尖刀蛏,也叫剑蛏,壳色淡黄滑亮,形态比缢蛏扁平,肉味细腻清鲜。它是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种,广东、福建和浙江沿海广泛分布,但以霞浦县福宁湾产量较大。聂璜《海错图》里诗意歌颂它:“长剑倚天,日日争明;余光落海,化为小蛏。”

      另一种是独脚蛏,外形如缢蛏,唯个体略小、壳薄如纸,壳上无明显的生长纹,玲珑剔透。奇特的是它的两支吸水管联合如一,故又称“单脚蛏”。一百多年前完成的中国海洋生物里程碑著作《海错百一录》里,撰写者郭柏苍说:“独脚蛏,味美于蛏而小,头只一巾,故呼独脚。”

      1973 年,我国首次发现了淡水蛏,鉴定为淡水蛏新种, 之后在广东深圳河、浙江杭嘉湖水域和山东微山湖迭有发现。

      但淘江单脚蛏与它们形态明显不同,栖息癖好诡异,它只生长在闽江支流淘江的几个河段,累计四公里,并且只在崩岸硬地挖穴。

      我猜测它是在闽江口潮水往复水域,逐渐适应低盐水演进的,1979 年被确认为世界新物种。单脚蛏在上世纪盛产期,日产量数百斤,誉满闽中。如今几乎见不到野生的了。

      单脚蛏经挽救,已可人工繁殖。人工养殖品外形、口味与天然者仍有差异。我在本世纪初吃的,想来是养殖的,那份爽脆口感、奇鲜风味已经让我惊艳不已。是硬地挖穴练出的肌肉更发达、咸淡水交汇处营养更富足吧?

      责任编辑:林少颖


    原文链接:http://www.pafj.net/html/2023/fayuanwenyi_0814/3370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