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民生关注

    从“单出头”到“拉场戏”——走进“乡村治理促振兴样本”之高家窝棚村

    来源:辽宁长安网 作者:佚名时间:2023-09-02

      编者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意味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了新阶段。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如何夯实乡村治理,对于乡村振兴扬帆启航走好新征程至关重要。

      近年来,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村和谐有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即日起,推出“看振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特别调研报道,通过走村访镇看发展、田间地头看变化,亲身感受乡村的幸福生活,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充分展示辽宁乡村治理新变化、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本期,我们来到了开原市庆云堡镇高家窝棚村,走进这个由“穷”“乱”到“富”“治”的辽北小村一探究竟。

      王孝民

      2021年,高家窝棚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赵本山小品《三鞭子》你们看过没?小品中的村子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汽车陷进泥里就只能用驴车往外拽。以前高家窝棚村就这样,秋天拉苞米,车陷进泥里得用四五台车才能拽出来!”开原市庆云堡镇党委书记贾俊辉一句简单的话就把高家窝棚村十几年前的模样描述了出来。但在高家窝棚村党总支书记王孝民的带领下,村子早变了模样,我们当下就决定亲眼去看一看。

      从庆云堡镇出发前,我们给王孝民打了个电话,他说村里正下着大雨。我们抬头看看虽乌云连片却没有落雨的天,一边说着“没事”,一边驱车前往。

      平坦的柏油马路一眼望不到头,满眼都是充满生机的绿,成片的黑土地正通过猛烈生长的秧苗尽情展示着自己的肥沃,车辆沿着这条平坦的路一直开到高家窝棚村部门前。

      雨早都已经停了,我们心中窃喜,刚想下车好好打量村子,豆大的雨点就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

      抬头一看,村部就在5米开外,院子里所有人也来不及互相介绍,迈开步子就往屋里跑。人群中一个中年男人举着一把黑伞想帮我们挡雨,可一伙人哪还等得了伞,都一溜烟跑进了村部。这时才有人介绍,举黑伞的人就是王孝民。

      一张黝黑的普通农民的脸,没想到高家窝棚村的变化就是从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男人开始的。

      “10多年前村里要是下这么大的雨,那会是什么样?”我们一边拍打着身上的雨水,一边随口问了一句。

      这一个问题,就打开了王孝民的话匣子。

      一个人唱响振兴“单出头”

      “那时候村里一米水泥路面都没有,要下这么大的雨,走一路进家门人都能‘长高’——脚底下能糊那么厚一层泥巴。”王孝民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出三五厘米的厚度。

      那时的高家窝棚村除了泥巴多,债务也多,“我当时回村子的时候,村里能欠了500多万元外债,开原一共273个村子,我们无论什么都排倒数第一。”

      但就是这样的情况,王孝民还是硬着头皮回来了,他给自己搭起台子,唱起乡村振兴的“单出头”。

      回村干出个样来

      “我当时在开原做建材生意,一年能赚近10万元,根本不想回来。村里70多岁的老村长就劝我回来‘当家’。半个多月,几乎天天早上来家里帮我干活,这我就把生意都扔下回来了。”

      硬着头皮回来就得硬着头皮干。村里穷不是一天两天了,乱也不是一天两天。王孝民刚回村,就有一堆人等着给他个“下马威”。

      但王孝民不怕:“既然已经回来了,那就得干出个样来!”

      大刀阔斧,快刀斩乱麻。村里地分不明白,100多个新生儿没有土地,他就把地都收回来重新分;村里债务扯不清,他就把债权人都叫到一起一一说清;村里有人耍横,他想办法破解……

      看着村里的问题一一被解决,那些当初想给王孝民“下马威”的人都“老实”了。

      第二年,村里迎来了换届。换届当天,全村一共将近1260票,王孝民得了约1250票。

      直到今天,他依然能清晰地记得那个场面,“当时换届是在村里学校举办的,屋里屋外人山人海,票数嗷嗷地往上升,我站在屋里眼泪唰唰地掉。我当时就想,村里老百姓这么认可我,我定要为他们办更多实事!”

      想的办的都是实事

      听着故事,雨也停了,王孝民说:“咱出去转转,一边走我一边带你看看咱村的变化。”

      出了村部,我们这才开始好好打量整个村子。村部四周种着各种果树,一条文化长廊隔着村部和小广场,小广场平整开阔,雨水把广场上的红砖冲刷得干干净净。

      “村部和广场都是我来了之后建的,以前这就是一个荒地,草能有一人多高。现在村里这样的小广场一共有3个,周围的树也是我一棵棵栽下去的。”王孝民办的都是实事,想的也都是实事。

      当年村里共有7000多亩地,其中2000多亩是低洼地,“那时候没有电,也没有沟,一下雨就涝,老百姓就只能种苞米。10亩低洼地,到秋天就只能打出来几袋子苞米。”

      于是村里一稳定下来,王孝民就开始张罗两件事:“扯电”和铺路。有了电能抽水,洼地就能变水田;有了路,粮食就能运出去!

      但村里没有钱,王孝民就开始找朋友、托关系,最后供电局给村里拉了4000多米高压线,建了25台变压器、30多台机电井。

      从秋天到冬天,电线杆一个个竖起来,2000多亩低洼地都变成了水田,第一年全村村民收入就增长了上百万元。如今田里稻花正香,蛙声一片。

      “扯电”的同时,村里的路也一米一米地修——从0米变成了35公里。王孝民骄傲地说:“现在全村200多盏太阳能路灯,无论通往旱田水田,都是柏油马路,就是下完雨马上骑摩托车下地走一圈都不耽误!”

      他是村民的致富大脑

      “建完村子还得带着村民致富,我就鼓动大家建大棚。目前村里一共有110多座大棚,正经挺赚钱呢。”一边听王孝民讲着,我们一边沿着村路溜达着,走到一家村民门口,正看见一辆贴着“售卖草莓”广告的小货车停在院里。

      “他家就是扣大棚种草莓的,我带你进去看看。”看我们好奇,王孝民一步迈进院子进了屋子。

      “下午没啥事,正在屋里歇着呢,合计晚上包饺子。”本来正休息的史长友两口子一边和王孝民说着话,一边走了出来。

      史长友的两座大棚种的都是草莓,他们也是最早在村里扣大棚的一批人。史长友说:“当年孝民喊我们开村民大会,他说:‘你们都想富不?难道你们就认捧穷饭碗吗?要我说咱就建大棚种草莓,谁想建就报名!’”史长友当场就报了名。

      “不怕赔钱吗?”史长友说:“不怕,孝民说了,只要肯干,干啥都赚钱。我们天天早上起来就拾掇棚子,忙乎到下午才能休息一会儿,现在她在家种草莓,我出去卖草莓,一年能赚10多万呢。”

      史长友说着兴奋,我们也兴致高涨提出想进大棚看一看。

      “现在不是季节,大棚里什么也没有,‘闷’着呢,里面温度得有60多摄氏度。草莓对土地那可挑,要是不养地,草莓可长不好。”史长友又向记者道出了他的种植经,“现在大棚里闷的是牛粪,高温能杀毒,还能让牛粪充分发酵。我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激素啥的,这样长出的草莓也比普通草莓好看,还好吃。”

      我们听完介绍,都笑着说王孝民故意把我们带到建草莓大棚的“标杆”家里,史长友马上说:“我们可不算‘标杆’,村里一共60多户都建了大棚种草莓,家家户户赚的都不差!”

      456

      罗春艳对记者说,曾经的低洼地如今变成了长势良好的稻田

      服务“二人转”围着村民转

      王孝民给高家窝棚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村里大小事务又是怎么处理的?在第二天的采访中,记者找到了答案。

      网格警长是村里的“驻村警”

      “2021年7月,高家窝棚村在全市率先试点‘一村一网格警长’,目前全村实现了无纠纷、无访情、无案件、无事故、无毒品。”在第一天的采访中,开原市委政法委副书记于兰告诉我们,网格警长可是村里的“驻村警”。

      高家窝棚村的网格警长就是村里的治保主任王闯。

      什么是网格警长?王闯认真地给我们解释了一下,“咱村一共有9个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小组设置一个网格员,由村小组长担任。网格警长就是要对接全村9个网格员。”

      但网格警长并不是随便选的,王闯说:“每一名网格警长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我们叫‘警长’,就说明我们不仅由村里管理,也由派出所管理。”

      网格警长的工作也不少,“我们不仅负责掌握人口信息、排查上报矛盾纠纷、收集各类信息、网格巡逻,还要负责便民服务、宣传法律法规。这些工作我们都会定期向派出所汇报。”

      当天,王闯到两户曾经有过矛盾的村民家去回访,我们也跟着亲身了解网格警长是如何工作的。

      几个月前,村民艾大哥与左大哥因为种植补贴款谁应该得的事产生分歧。王闯说:“事不大,但网格员知道了就马上告诉我了,我就也马上把这件事告诉了派出所民警,咱仨意见非常统一,就是别管事情大小,发现问题那就得解决。”当天,3个人都赶到当事人家中进行调解。通过耐心地劝解,双方决定补贴一人一半,问题也就解决了。

      这次,王闯就是要到两家看一看矛盾到底有没有彻底被化解。

      网格员是警长的“千里眼”

      离艾大哥家还有几米远,院门口的大黑狗就警惕地把脑袋挤出笼子外面,大声且持续不断地吠叫了起来。

      “去,回去!”王闯说着话一挥手,大黑狗的脑袋“嗖”的一下就从笼子外抽了回去,乖乖卧回笼子的角落里。

      王闯笑着说:“我总来,它都认识了。”

      听到犬吠声,艾大哥也从屋里掀帘子走出来迎接我们。

      王闯说:“没啥事,我就是来看看你和左大哥咋样了。”

      “啥咋样,你是怕我俩再吵起来吧?放心吧,你们那么耐心劝咱,咱不能再找事了!”听见艾大哥的话,王闯笑了,“行,你俩没事就行,但有事也不怕,有事我接着给你们调!”

      出了艾大哥的院子,正碰见网格员杜连河,他也是发现艾大哥和左大哥有矛盾的人。俩人一碰面就站在路边聊了起来,几分钟的时间,网格内村民“鸡毛蒜皮”的事,王闯全都知道了。

      王闯说:“网格员就像我的‘千里眼’,要不全村500多户村民,我哪照顾得过来?但有了网格员,啥事我都能知道!”

      有事代办员帮你办

      跟着王闯刚回村部就碰见村妇女主任罗春艳要给村民去送慢病证,我们也赶紧掉头跟着罗春艳又出了门。

      村部还能办慢病证?原来,这是罗春艳帮着村民代办的。

      罗春艳说:“以前,村民许多事都得自己去镇里、市里办,有时候一遍办不完村民还得多跑几趟。”

      为了帮村民解决问题,村委会决定开通“全程代办”业务,村民的事由村里来跑腿,罗春艳也就当上了农村政务服务“全程代办”代办员。

      “我们现在能帮村民办退伍养老金、医疗报销等28项业务,他们把相关材料交到我们这,过段时间直接再来村部取证就行,但只要有时间,我们都把证送到村民的手上。”

      当天的慢病证就是罗春艳帮着村民姚会岩代办的。“太感谢了!以前到城里办张证,至少要一天时间,坐车、吃饭还要花钱,现在找你就行。”姚会岩接过慢病证,对罗春艳不住感谢道。

      回村部的路上,罗春艳对我们说:“在孝民书记的带领下,村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村民心里都乐开了花。那我们就要做更多的实事,让村民心里的花开得更大些!”

      王孝民唱的独角戏影响了身边的人,乡村振兴的台子上,也唱起了围着村民转的“二人转”。

      热热闹闹唱起幸福“拉场戏”

      第三天的采访,我们谢绝了村里工作人员的陪同,心里打定主意:要在村里随便走一走,切身感受一下高家窝棚村的变化。

      屋里摆的不比楼房差

      刚出村部,小广场正对面的一片葡萄藤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干净整洁的院子,一整片葡萄藤编织的“天幕”从大门口一直蔓延至房屋前,正看得入神,院子的女主人从屋里走出来倒水,看见我们在门口驻足就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了家门。

      女主人姓符,在村里已经生活了好几十年了,她带我们参观了她的家——带沙发的客厅,带大电视的卧室,带油烟机、橱柜的厨房,带坐便的厕所……楼房该有的这里一样不差。

      符阿姨说:“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别提多大了,以前我门前就是一片荒地,你再看看现在,修成广场了,还有健身器材,晚上路灯还能自动点亮。”

      这些年村子变好了,家家建大棚,符阿姨家还搞起了养殖业,养山羊最多时有近100只。“我们现在都不愿意叫自己‘高家窝棚村’,就爱叫‘高家村’,以前土房子低矮、简陋,都像‘窝棚’。但现在村里变好了,家家都盖起了大砖房。”

      人人都来种“志愿田”

      从符阿姨家出来,我们沿着村路走到一片水田地,路两边成片的水稻郁郁葱葱长势良好,罗春艳和村民高中海指着眼前的一片稻田向我们介绍,“看,这一片是赵长久家的,他家今年的地都是我们志愿服务小分队种的。”

      为什么帮着他家种地?高中海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原来,今年5月到了插秧的季节,大家都忙着给田里放水,但是赵长久家的田却不见有人来。高中海说:“我们都知道他爱人患有尿毒症,需要长期照顾。我就给他打了个电话,结果他接起电话就哭了起来,原来,那几天,他儿子又不幸得了肺部疾病,人都顾不上,哪还有时间种地。”

      时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到了插秧季,一天也不能耽误。

      2019年,村里成立了志愿服务小分队,25名队员都是村里的普通村民。王孝民把赵长久家的情况发到了小分队的微信群里,马上就有6名志愿者表示愿意帮忙。

      当天,志愿者们分工合作,放水、插秧,整整干了一天,一直忙到天黑才各自回家。

      高中海说:“现在只要有时间,我们都愿意来看看这片地,看看还有什么要帮忙的。谁家还没个事,都是一个村的,能帮就帮一把!”

      妻子说“回来就对了”

      越走,太阳就越毒,晒得人睁不开眼睛。从地里走回来,人人都晒得脸发红,身上也都被汗水浸透了。回到村部正碰见王孝民,他就邀请我们到他家去歇歇脚。

      推开院门,王孝民的妻子刘香菊正在屋里忙乎着。我们倒也不见外,直接屋里屋外转了起来,后院一片规整的小菜地特别惹人喜爱。“这都是孝民种的,包括家里地啥的,都是他种的,我就管管家里事。”说着话,刘香菊端着一盘葡萄从厨房走了出来。

      “家里有这么个男人多好!”我们羡慕地说。

      “好什么好,当初他要回村,给我气的都要跟他离婚了!”刘香菊一听,马上撇着嘴说,“当时家里条件正好,他有钱不赚非要回来当村长。”

      一提起这件事,刘香菊就有一肚子的“苦水”往外倒,“然后回来就要修路,没钱也要修,要不是我按着,他能把家里这点钱全搭进去!”听到这,王孝民不好意思地笑了,但他又马上反驳道:“那你说说你前段时间晚上散步的时候跟我说啥了,你说说,你自己说说。”

      刘香菊一听,也乐了,她说:“他刚回村的时候,我是又生气又害怕,但随着村子发展越来越好了,也就不生气了。前几天,我俩一边散步我一边说:‘咱俩脚下走的每一条路,那都是你一米一米铺出来的,现在看当年回来就对了,要不村里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变化!’”

      说完,王孝民和刘菊香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都笑了。百姓的幸福他们都看得到,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响起的是热热闹闹的幸福“拉场戏”。

      123

      王孝民和妻子刘香菊

      【后记】

      乡村治理需要更多“愣头青”

      从“单出头”到“拉场戏”,越来越多的高家窝棚村村民追随着王孝民的脚步加入了乡村治理的行列,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

      我们以为王孝民会一直干到“干不动”,但他却有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他的心结。

      按王孝民的话说,乡村治理不能只靠个人威望,要吸引更多头脑灵活、有活力的“青春力量”参与。回村的“愣头青”多了,乡村就会更有生机,也更有发展后劲。

      的确,眼下村里的年轻人太少,没有年轻的“领头羊”,乡村振兴又谈何后劲?

      如何让乡村振兴和年轻人“双向奔赴”?那就需要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形成联动,搭建更多平台、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待遇保障、打通晋升通道,让他们有干头、有盼头。

      高家窝棚村面临的这个课题,在其他村也都存在,需要全省上下发力,共同破解。

      

      


    原文链接:http://www.lnfz.cn/news/6332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