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民生关注

    和美乡村今何在 且看此中一小村——走进“乡村治理促振兴样本”之中小村

    来源:辽宁长安网 作者:佚名时间:2023-09-14

      姜永波是海城市中小镇中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每次进出村委会,他的目光都会在办公楼东侧“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光明道路奋勇前进”这排红色大字上停留。

      2009年7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中小村考察,临走时一再嘱托:“一定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14年后,记者走进中小村,倾听村民讲述中小村14年间发生的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探寻中小村是如何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半城郊型”美丽乡村的。

      中小村

      中小村取得的荣誉让村民十分自豪。

      走“半城郊型”发展之路

      30年前,中小村到处是破旧的平房,人均只有1亩多地,盖新房那是“天方夜谭”。如今中小村80%的村民住上了楼房。

      30年前,中小村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如今人均收入已达3万元。

      30年前,中小村到处是土路,环境脏乱。如今村里到处都是柏油路,环境干净整洁,村民休闲健身的身影随处可见。

      “我是个农家汉子,没有多少文化,但我始终相信一个理儿,就是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学习党的农村政策。”姜永波不但自己学,还带动全村党员群众一起学。

      在姜永波的带领下,中小村大刀阔斧推进小城镇建设,就在村民住得“像城里人”时,村党委又把目光聚焦到让村民脱贫致富上。鉴于村民大都种菜和搞服装批发,村里大胆提出了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

      村民首先大搞农村蔬菜大棚建设。2008年,中小村被评为鞍山市“一村一品示范村”。近日,记者在中小村党史荣誉纪念室里见到了这块被收藏的牌匾。

      为了集中发展棚菜业,村里将空出的宅基地通过复垦后建设中小村设施农业园区,于是,1600亩的蔬菜大棚建起来了,发展专业种植户430多户。

      依托毗邻西柳服装市场的有利条件,村里组织闲散农户积极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将个体“手工作坊”做大做强,村里将这些散户组织起来,发展成大中型服装加工厂10余家,带动300人就业。

      在电商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小村更是抓住机遇,引导和扶持青年农民开展网上创业,全村现已有150多家电商,涌现出一批新的致富典型户,中小村所在的中小镇还被评为“东北首家电商镇”。

      截至2022年末,中小村集体收入100万元,村集体积累1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半城郊型”美丽乡村。

      村民马云彪对杨影的话一百个赞成,“以前电压不够,卷帘机卷帘的时候得和别人家错开,就连浇水时间也要错开。经过三次线路改造,现在想啥时浇就啥时浇,想啥时揭帘子就啥时揭。”

      村民在法治健身广场跳健身舞

      村民在法治健身广场跳健身舞

      李富宝(左二)向记者展示快要罢园的辣椒

      村民李富宝(左二)向记者展示自家种植的辣椒

      细数和美乡村新变化

      “往右点儿!再往下点儿!”

      “别歪了,再往左点儿!”

      ……

      盛夏时节,时断时续的细雨轻抚着海城市中小镇中小村。一大早,中小村一名村干部就站在一台吊车前,连喊带比划地指挥着,把一棵风景树稳稳吊进挖好的树坑。这里小区楼房规划整齐,公园式景观满目青翠,文体广场设施齐全……村民的脸上洋溢着明媚的笑容。

      “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村民郑淑坤正在收拾房间,“我家110平方米,儿子家89平方米,都是楼房,热水器、集中供暖、室内卫生间全有,日子越过越好啊!”

      过去,这里是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贫困村;现在,人均纯收入3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村民们说,富裕的背后,离不开“实”和“变”。

      宜居之变80%农户搬进新楼房

      “那时候全村耕地只有232公顷,人均也就一亩多地。不用说按政策该接收的外来户,就是本村‘坐地户’新增人口想要建房每年就得占地几十亩,咋办?”姜永波回忆,他上任时,中小村还是另一番光景:破旧的平房、狭窄的土路、脏乱的环境……

      梳理思路后,姜永波大胆提出“不放宅基地,村民联建,拆旧建新,滚动开发”,开发建设新型社区,让农民统一进楼房,向空间要土地破解地少难题,这样既可改善居住环境,又能腾出土地搞产业。

      “当时虽然觉得这想法有些疯狂,但谁家不想住楼,跟着书记干肯定不吃亏。”村民郑家库回忆说。

      这一提议不仅得到村民响应,还得到市、镇两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帮助中小村请来专家指导规划和设计。

      截至目前,中小村先后进行了中兴花园小区六期工程的叠加建设,已形成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可容纳690户村民居住的新型社区,全村80%的农户住上了经济实用、安全舒适的楼房。

      产业之变半数以上农户增收

      居住环境好了,村民腰包也要鼓起来。借助海城市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契机,腾出的宅基地通过复垦建成了农业示范园。

      村民杨影已经种了近20年的大棚蔬菜,“电和路是我们菜农最关心的,电力配套跟不上,菜没法种,而路不好的话,销售又受影响。为了让咱增收,这些年村里又是帮着改线路增电压,又是修路,不好好干一场能对得起谁?”

      如今中小村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开发建设了1600亩的棚菜园区,配齐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发展专业种植户430多户,使全村半数以上的农户实现了增收。

      姜永波展示中小村获得的“一村一品示范村”牌匾

      姜永波展示“一村一品示范村”牌匾

      理念之变致富路越走越宽

      随着设施农业干出了名堂,中小村又盯上了纺织服装产业。

      这几年中小村依托西柳服装市场,积极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村里积极帮助找场地、招工人,协调电业部门办理用电增容。

      目前,全村已经发展服装加工厂10余家,带动300人就业,年人均收入可达6万元。特别是中小村以中小镇被评为“东北首家电商镇”的契机,引导和扶持青年农民开展网上创业,全村现已发展到150多家电商,涌现出一批新的致富典型户。

      村民于贺铭今年35岁,几年前开始做电商,主要做服装销售,目前年收入可达100余万元。

      2018年年底,中小村将村里360平方米的老村委会租给了“网红”店主陈琳发展电商,专门从事大码女装销售生意,村里帮她解决了水电等问题,目前陈琳年收入300余万元。这对村里其他有意向做电商的年轻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做强传统设施农业,发展服装加工产业,培育新兴电商产业,中小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治理之变党建引领促和谐

      “我们通过党建带动村民致富,以文体活动、弘扬孝德文化促进邻里、家庭和谐,同时不断提升服务村民水平,不等矛盾纠纷出现,便在源头上有效预防。”姜永波一语道出中小村社会治理的秘诀。

      中小村每年开展一次“十星级文明户”“乡贤好人”“美丽庭院”评选活动,评选工作由村委会组织,老百姓每人一票公开公平公正评选。每年评选出的“乡贤”都在村里的“乡贤亭”展示,充分焕发出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大步奔向小康”的精神风貌。

      村里“乡贤”杨俊柏家门前有20余棵国槐,树下摆放着长椅、圆桌、棋盘等,老杨17年如一日打扫自家门前的这片场地,为村民活动、下棋、纳凉提供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

      创新实干的社会治理结出了硕果,在中小村,连续20多年无盗窃、赌博、黑恶等事件发生。2011年,中小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同年还荣获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称号。2015年,中小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称号。

      富民强村背后的启示

      “我们村很久没啥矛盾纠纷了,没办法介绍啊。”面对记者关于如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提问,姜永波的回答,让记者有些吃惊。

      的确,在中小村蹲点采访多日,记者没有看到一起矛盾纠纷,村民生活条件好,说话也和气。而姜永波的底气,则来自于村里的“三制五法七公约”。中小村的做法将矛盾纠纷从源头治理于无形之中。

      启示一:优秀带头人凝心聚力

      人们常说,集体富不富,就看党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在中小村行政服务大厅,挂在墙上的党员网格管理服务示意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在组织结构上,除了姜永波担任网格负责人外,下面还有4个网格长,他们分别是中小村的棚菜、种养殖、服务业、楼宇党支部书记。每名党支部书记下面还有多名党小组组长担任的二级网格长,服务网格内党员和群众。

      在示意图里的村地图上,棚菜、种养殖、服务业、楼宇区域被划分为红、紫、绿、黄4种颜色,全村141名党员的名字填满了整张地图。

      在中小村,“党员”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中小村每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都是一个领域的佼佼者,为中小村的经济发展、事业进步、环境美化、致富帮带做了许多好事和实事,有效地打响了党员服务群众的品牌。

      年轻党员于晓冰创立了服装厂,经过多年打拼,为村里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不仅富了自己,也富了乡亲们。在她的带动下,村民龙妍也建立了服装厂,也为村里解决了30多个就业岗位。

      启示二:乡风民俗引领文明新貌

      中小村坚持用乡土文化感化人、用典型事例感染人,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2005年,中小村经过村里老百姓集体讨论同意,形成了包括“文明公约”“安防公约”“操办公约”“互助公约”“殡葬公约”“卫生公约”“绿化公约”在内的“七公约”。

      “我组建健身舞蹈队纯属爱好,强身健体,还能消解家庭琐事导致的不开心,跳一跳舞就都忘了,哪怕有姐妹遇到家庭矛盾,我们大家一起唠唠嗑,劝一劝,也就过去了。”健身舞蹈队的队长闫敏说,这支队伍常年开展以崇尚文明、构建和谐为主题的健身表演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里人。

      困扰农村百姓的红白喜事问题在中小村也得到了很好的管理。目前在中小村红白喜事由红白事理事会管理,坚持喜事新办,丧事从俭;除婚、丧、嫁、娶以外不得以收敛钱财为目的巧立名目大操大办,村民如有违反此公约,红白事理事会不为其操办酒席,党员干部不会参加,三年内不得享受中小村福利待遇。

      现在,记者终于明白姜永波之前那句话的含义了。中小村正是借鉴“枫桥经验”的做法,通过实行网格化管理,变上访为下访,把党组织和党员“插”在群众身边,将矛盾纠纷从源头治理于无形之中。

      没有矛盾纠纷,何来化解呢?

      启示三:科学规范化管理村务

      在服务大厅的墙面上,张贴着中小村网站的二维码,记者用手机扫描关注,网站上有党建工作、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主导产业、精神文明、乡村文化等10个栏目。

      手指滑动着屏幕,记者在村务公开栏目下点击财务公开,每笔款项都有具体的时间、摘要、单笔金额、村账户余额等。

      “不管村里花啥钱,咱村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都会把收支情况进行晾晒,让村民随时查看监督。”村民韩淑兰笑着说,“我坐在炕头、躺在床上点开手机就能看到,还能看到村里各种工作的进展情况。”

      姜永波补充道,“为了让财务更加公开透明,我们把能‘挑刺儿’、有原则的村民选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理财小组,村里花一分钱,都要经过审核会签,然后把集体每一笔收支都同步晒在网上,让所有村民能随时随地查账、监督。”

      姜永波(右)向记者介绍“三制五法七公约”

      姜永波(右)向记者介绍“三制五法七公约”

      后记

      和美乡村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刚走进村庄时,我们眼前一亮:中小村从穷村变成了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深入采访后,我们“心头一震”:中小村不仅变美了,更蹚出了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安”的振兴之路。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他们一路上既坚持“塑形”更坚持“铸魂”。

      乡村该如何“铸魂”?首先要看村里的“带头人”如何作为。

      中小村的带头人姜永波干事创业样样冲在前面,他领着村民学农村政策、搞建设、扣大棚、干产业……跟着“领头羊”,大家有样学样,党员干部也都冲在前,勇当先。“有钱有物,不如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个好“带头人”,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乡村该如何“铸魂”?要抓好村风民风。

      文明是一个村庄最好的名片,也是一个村庄最美的底色。“十星级文明户”“乡贤好人”“美丽庭院”……中小村的评选活动年年都不缺、年年有花样,村民也都争着抢着去做“文明人”。“三制五法七公约”则让村风越吹越正。有了好村风,乡村振兴才会蹄疾步稳。

      乡村该如何“铸魂”?还离不开村民共同参与,共建共治共享。

      中小村村民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乡村治理的共同参与者。村民的事就是我家的事,主动做、一起做,合力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中小村是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它带给我们启示——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刷刷墙、修修路、栽栽树的“塑形”,更需要的是“铸魂”,要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激发建设家园的内生动力,乡村就会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和美。

      


    原文链接:http://www.lnfz.cn/news/6363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