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心用情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中彰显民政新担当新作为。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织密兜底保障网
河南省民政系统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开展低收入人口排查认定,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牢牢把握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以精准识别为关键、政策落实为重点、群众满意为取向、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不断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完善救助保障措施,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推进低保扩围增效。通过自主申报、入户走访、基层上报、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等方式,对困难群众开展摸底排查,全面掌握低收入人口的基本情况,为开展低保扩围增效工作夯实基础。出台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若干措施,适度放宽低保准入条件,将17.8万低保边缘人口按“单人保”政策纳入兜底保障,有序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将82.8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范围,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提升兜底保障水平。下达2023年中央和省级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09.7亿元,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现保障城乡低保对象306.3万人、特困人员48.3万人。全面推行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加大对非本地户籍流动人口的救助力度,实施临时救助20.9万人次,发放救助金2.3亿元。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探索建立省、市、县三级“困难群众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190只,为7.3万名遭受重大突发事件的困难群众提供急难救助帮扶。
强化低收入人口监测。建成由社会救助直报系统、社会救助业务系统、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组成的河南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为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提供有力支撑。该平台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低收入人口数据录入等方式,采集303万户低收入家庭监测数据和1270万条残疾、医保等专项数据,建立6个方面16大项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实现对困难群众早发现、早预警、早救助。
完善监管长效机制。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治理,加强救助信息公开和规范管理,开通省、市、县三级救助热线240条。省民政厅会同省财政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困难群众救助资金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健全救助资金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创新开展数字监督,对全省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开展全面复核,提升精准救助水平。
推进养老服务普惠均等 守护温馨夕阳红
河南省持续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地党委政府督查事项,纳入政府重点民生实事,纳入“微改革”事项,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五级书记抓养老。建立“五级书记抓养老、全省工作一盘棋”工作机制,省委召开全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全面部署养老服务工作。明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量化63项重点任务,推动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
政策法规成体系。推动出台《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项目。制定《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保障的实施意见》,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出台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设置运营服务指引、全省城市居住区配建补齐养老服务设施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进一步完善城乡养老服务设施体系。
建好设施夯基础。按照“县级有规范、乡级有指引、村级有标准”的要求,通过新建、配建、改建、移交、盘活等方式,建设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将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完成改造7.5万户。将乡镇敬老院转型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列入省委改革办“微改革”事项,推动279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服务运营添活力。通过公建国营、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方式,培育引进市场主体2000余家。通过以大带小、智慧养老等方式,延伸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链条,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在全省开展养老服务品牌单位申报推荐认定工作,确定养老服务品牌单位10个、区域养老服务品牌标识1个。
人才建设见成效。创建41个省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推动产教融合。设立研究中心,确定3所人才科研基地,举办养老论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培训养老服务人才8.6万人。设立老年人家庭成员技能培训工作站,对老年人家庭成员开展免费照护技能培训。举办养老服务技能大赛,擦亮“河南护工”品牌。
资源融合促发展。依托河南省中医药、文化、自然资源禀赋,支持开展136个医养结合项目,评出20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举办第二届中国养老产业企业家中原高峰论坛等活动,吸引金融保险、医疗健康等企业积极布局养老产业。
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 搭建精康融合桥
河南省持续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启动实施“精康融合行动”,着力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布局优化、资源投入整合强化、服务内容提质增效,增强精神障碍人员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科学规划布局。聚焦提升社区康复服务可及性、提高对象覆盖率,科学规划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布局,打造具备评估转介、培训督导、服务示范等综合功能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市级中心机构和县级示范机构,合理设置乡镇(街道)康复站点。建立完善基层服务网络,支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与农村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融合发展,鼓励集中托养精神障碍患者的农村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机构开展社区康复服务,统筹推进城乡均衡发展。建成199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示范点,71%的县(市、区)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建设首批10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市级中心机构和26个县级示范机构。
统筹整合资源。整合城乡社区场地资源,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与精神卫生医疗、残疾人康复、基层卫生服务等机构场地共用、服务对接、资源共享。整合民政、卫健、残联等部门用于社区康复服务的资金,推动建立财政投入和经费保障机制,鼓励引导爱心企业、慈善组织、基金会设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专项基金,提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整合社区康复服务专业人才资源,培育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提升服务质效。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培育以提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为主,专业化程度高、服务能力强、社会影响大的品牌化精神康复社会服务机构,加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供给。丰富康复服务内容,推动服务形式多样化,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市级中心机构和县级示范机构以提供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为主,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城乡社区康复服务站结合实际建立工疗站、农疗站等服务站点,开展特色康复服务项目。各地创新服务形式,针对不同年龄段康复对象的特殊需求和特点,设计专门的康复服务内容,提高康复服务效果。强化从业人员督导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能力。全省登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对象1.8万人,开展服务7.6万人次。
细化落实举措。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实施“精康融合行动”,摸清社区康复服务对象底数和社区康复资源底数,细化完善落实举措。推进探索创新,平顶山市打造“喜乐馒头工坊”项目,灵宝市建设精神康复基地农疗站,郑州市金水区建立“三级联动”的社区康复体系。广泛开展宣传,有效提升公众对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认知度、接受度,助力精神障碍人员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尽快回归社会。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