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晓明
姓名:吴倩
职务:江西省萍乡市灯塔计划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
奖项:第三届“赣鄱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
主要事迹:从事公益慈善13年,帮扶400余名孤困学生,个人捐款及募集慈善资金累计超过600万元,2000多名学生从中受益。
家训:脚踏实地,不走捷径;尊重他人,感恩社会。
从事公益慈善13年来,吴倩带领志愿者团队筑起了一座“灯塔”,以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萍乡市400余名孤困学子的成长之路。
“公益慈善既是助人,也是助己;既是乐人,也是乐己。我们一直做孤困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梦想的筑路人。”3月2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吴倩介绍了自己的公益慈善感悟。
坚守初心,传递爱与温暖
吴倩的公益慈善之路,始于2010年。那会儿,吴倩是萍乡矿务局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经常深入矿区和偏远农村慰问演出。在一次理发时,吴倩听到有人在组织公益活动,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当即决定参加。那次之后,吴倩又单独去了几次敬老院,为老人剪指甲、包饺子、打扫卫生。
“我们在这儿住得挺好,就是上厕所不方便,蹲不下去,有个专门的凳子就好了。”一次聊天时,有位老人告诉吴倩。
听到老人的需求,吴倩当即到当地的小商品城买了10多把简易椅子送到敬老院。“那是我第一次拿钱做公益。”吴倩告诉记者。
后来,吴倩加入了当地的志愿者协会,参加了各种公益活动。“今天给学校捐凳子、明天给敬老院捐电视、后天给老人表演,活动看起来很多,但我经常问自己,这些活动是对方需要的吗?”吴倩说。
一次,吴倩到敬老院给老人送牛奶。一位老人告诉她:“牛奶是好东西,但今天这个单位送、明天那个单位送,我们都喝不完,能不能送点别的?”
听到这句话,吴倩如梦方醒,一直以来的疑惑也有了答案:做公益慈善,一方面,要从困难群体的需求出发,真正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能力,有计划性地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长期关注的公益活动。
当时,恰逢孩子出生,这让吴倩确定了以后的慈善发力点:关注孤困学生,帮扶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月为他们提供200元的基本生活费,并在暑假带他们参加夏令营活动,开阔视野。
“200元不多,但给困境中的孩子带去了一点温暖。”吴倩告诉记者。
微光成炬,凝聚前行合力
为了帮助更多孤困学生,2018年3月,吴倩和一群热衷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发起成立了萍乡市灯塔计划公益发展中心,并成立灯塔慈善基金。“之所以起名灯塔,是希望如黑夜中的灯塔那样,做乡村孩子成长路上的一束微光,引导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吴倩介绍,灯塔计划公益发展中心量身定做了“助学、成长、读书、特长”4个计划,以3年为周期,为孩子们提供全面帮扶。
“我从来不觉得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对于农村孩子们而言更是如此。”吴倩告诉记者,他们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尽最大努力为孩子提供多元化的发展空间。
在一次入户探访时,吴倩发现初二学生李英华(化名)的父亲去世,姐姐听力障碍,李英华也因此性格内向。随着交流的深入,吴倩发现李英华喜欢打篮球,便建议他每周找个固定时间专门练习,参与团队协作。
离李英华家20分钟车程有一家篮球学校,是萍乡市灯塔计划公益发展中心的合作伙伴。吴倩便与篮球学校校长联系,给李英华免了学费,送了球衣、篮球。志愿者带着李英华坐车往返篮球学校几次后,李英华就开始定期去篮球学校练习,性格也逐渐开朗起来。
在采访中,吴倩多次提及乡村孤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据吴倩介绍,这些孩子由于家庭困难、监护人缺失,很容易感到委屈,甚至抱怨命运、不自信。对此,灯塔计划公益发展中心连续8年举办成长夏令营,邀请50至100名孤困学生参加。在为期6天的夏令营中,这些孩子在学中玩、玩中悟,突破心里的枷锁。
在一次夏令营中,20多个孩子在台上大声喊出了自己梦想的高校。为了鼓励他们,吴倩便和志愿者带着他们去了北京,游览了故宫、长城,参观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并邀请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们与夏令营的孩子们交流,激励他们为梦想努力奋斗。
如今,“一束微光”正不断凝聚向善合力,学校、企事业单位都参与进来,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在消防站,消防支队带领孩子们参观,并带着孩子们去老旧小区、困难群众家中检查消防安全情况,消除安全隐患;在学校,法院工作人员主持“模拟法庭”,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堂生动有趣的法治课;在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志愿者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科学种菜……一系列活动让乡村孤困学生以更加自信自立的姿态面对生活。
如今,灯塔计划帮助过的部分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在与吴倩保持紧密联系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灯塔计划中来,用自己的“微光”汇聚成照亮孤困学生前行的“灯塔”。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