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民政文化

    “见福”与“建福”

    来源:福建长安网 作者:佚名时间:2024-06-18

      □戎章榕

      “福”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又是福建省的鲜明文化标识。把握好“见福”与“建福”的关系,是实施“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关键所在。“见福”是前提、是基础,“建福”是目标、是结果。“见福”是为了更好地“建福”,在“建福”中争取更大的福报。

      福建乃福地,福来福往、福建见福。福州、福清、福安、福鼎等地名,反映的是老百姓所念所盼。同样,福建还有以“建”冠名的地方,建瓯、建阳、建宁等。

      如果溯源,“建”先于“福”,为时久矣。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分侯官北乡建立了三个县:建安县、南平县、汉兴县。建安县即今日之建瓯市,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直接命名的,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以皇帝年号直接命名的一个县,也是福建省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四个县之一。

      那么,“福”始于何时呢?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设置“福建经略使”(统管全省的兵民事务),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今建瓯)两府,就各取其首字而得名福建,这是“福建”名称第一次出现。

      即便福州的由来,也晚于建州。唐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为福州都督府,第一次出现福州。“福州”出自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中“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得名之时恰逢开元盛世,从此与“福”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上“福州”名称几度变迁,但人们最终还是把美好的愿望浓缩在一个“福”字中,用这个吉祥的字眼来命名这座2200多年的古邑,寓意此地的居民福祉昌延,福分常在。

      因为“福州”,才惠及“福建”。福建是“福”文化的重要孕育地之一,拥有多样、多姿、多彩的“福”文化,并以各种形式传承和演绎,积淀了得天独厚的“福”文化资源,但与我国唯一以“福”命名的省份虽有关联却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对此,我们不宜抓住“唯一”二字而沾沾自喜,应当提高站位、放大格局,从强调“见福”转向着眼“建福”。

      福建“建福”。以“建”之名,在回溯历史中再“建”未来。

      回顾这两三年宣传推广“福”文化,给人总体印象是,在“见福”上说得多,在“建福”上相对少。也就是说,在“福”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上做得多,而在“福”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上则稍显不足。

      为持续深化实施“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在此,提出3点拙见:

      “福不徒来”,福从建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全面掌握、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也就把握了“见福”与“建福”的关系,进而转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新篇章的强大动力。

      福建“见”福,更需要“建”福。珍惜“福”文化资源固然重要,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为可贵。抓住“福”文化这个切口,是以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广泛的方式去做推广、去做深化,旨在进一步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变“乐享”的福地为“造福”的高地,在具象化呈现、时代化表达、品牌化打造上发力,与提升福建形象结合起来,与提升福建实力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福山福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有福来建,有福还要共建。民间自古就有崇福、祈福、惜福的传统,对“福”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福”文化起源于民间,传播于民间,拥有广泛深厚的民意土壤,亦不乏良好的转化利用基础。“福”文化只有根植民间才有蓬勃生命力。用创新、创意和创业来引爆人民群众心中追求幸福的梦想,将“福”文化“日用不知、常见不觉”的蕴含挖掘出来,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延绵深厚的“福”文化泽被八闽神州,让中华福文化绽放璀璨的时代光芒!

      责任编辑:林少颖


    原文链接:http://www.pafj.net/html/2024/fayuanwenyi_0611/438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