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专题报道

    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普惠便捷服务 ——访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汉桥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作者:佚名时间:2024-07-05


      记者 刘静静

      记者:当前,北京市面临怎样的人口老龄化形势?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积极应对?

      郭汉桥:截至2023年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共有49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6%,比2022年年底增加29.7万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全市老年人口还将持续增长。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2023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上,北京市民政局针对99%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1%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这一实际情况,发布了全市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工作成果。一年来,北京市民政局组织59个街道、72个点位复制推广试点经验和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1000余个家庭重度失能老年人的居家照护问题。在系统总结试点探索和推广工作的基础上,北京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完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及居家养老网络、养老助餐、人才队伍、失能失智照护、为老服务平台、适老化改造等“1+6”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完善首都养老服务体系。

      记者:实际工作中,北京市民政局在创新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

      郭汉桥:第一,布局设施群。按照“政府无偿提供设施、以空间换服务”的思路,聚焦老龄化程度高、高龄和失能失智“老老人”密集区域,加大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支持政府无偿提供设施的养老照料中心、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提供设施。原则上,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应用于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今年布局建设的100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有74处是转型升级的设施,有18处是利用新建配套养老设施建设。对于不具备条件的街道(乡镇),通过嵌入式机构、面积较大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多点设施组合设置,并由同一市场主体承接运营,满足功能需要。

      第二,打造综合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总体上应具备两类六项功能,即具备集中养老等基础服务类功能,以及志愿服务等拓展服务类功能。一是集中养老,提供就近就便的机构养老床位。二是助餐服务,为周边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的堂食、送餐服务。同时,面向社区其他居民以市场化方式开放。三是居家养老服务,为周边老年人特别是“老老人”家庭输送居家养老护理员,提供专业的居家照护服务。四是老年学堂,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服务的同时,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反诈宣传等。五是医养结合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握手机制,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畅通紧急救治及快速转诊绿色通道。六是统筹调度,依托信息平台对养老服务供需匹配、价格质量等进行整体调度。

      第三,整合服务网。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必须整合辖区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物业家政公司等各类为老服务资源,形成功能多元、服务集成的供给网络。以街道为单位,探索建立养老服务综合体、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网点统一打包委托运营机制,由品牌服务商连锁化运营。依托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整合小散弱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推动驿站由综合体运营商统一运营,或者将驿站纳入综合体运营方供应商体系。同时,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和行业协会,分层分类建立养老专业服务商统筹招募和加盟参与机制。

      第四,搭建云平台。开发具备供需对接、服务商管理、服务调度、质量监管等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信息平台,汇集老年人线上线下服务需求,形成服务订单,精准匹配服务商,让“数据多跑路、老年人少跑腿”。通过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推动区域养老服务综合体与助餐助浴、就医陪诊、康复护理等专业服务商,以及区域内物业、维修、保洁等各类涉老服务商签约合作,建立多层次、多门类养老服务商库。在老年人和养老服务商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对在一定时限内未能匹配成功的订单,由平台向老年人家属推送口碑好、距离近的服务商,确保“有求必应”。通过服务调度,对养老服务订单实行线上全过程管理。同时,区域养老服务调度云平台与北京养老服务网和小程序无缝集成,实现服务内容、服务订单、服务评价数据实时共享。

      第五,构建双闭环。一方面,建立服务闭环。依托区域养老服务调度云平台,以服务需求工单为牵引,对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归集的服务需求,建立生成订单、接单、抢单、派单、转介服务、服务评价链条化运行闭环,最大限度方便老年人及家属。另一方面,建立管理闭环。建立运营主体准入退出机制,强化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对政府公共养老设施承接主体和驿站运营主体的筛选、准入和退出管理,全面加强服务商及综合体运营方的考核管理。

      记者: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创新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的探索实践中,北京市是如何凝聚各方共识、形成工作合力的?

      郭汉桥:第一,坚持有为政府。政府应重点围绕政策供给、产业布局、设施建设、行业监管等方面有所作为,发展普惠养老。加强政策保障与支持,调整优化政府补贴结构、补贴方式等。围绕失能照护、医养康养、康复辅具、适老化改造等领域,加快培育养老服务主体产业、关联产业和衍生产业。在确保空间布局合理、交付设施符合标准的前提下,由政府无偿提供设施,帮助市场主体扭转运营难度大、发展举步维艰的局面。聚焦安全质量和行业发展秩序,完善源头监管、过程监管和绩效监管机制。第二,坚持有效市场。普惠养老服务兼具公益属性与市场属性,有别于补缺型的兜底保障服务和市场化的高端服务,需找到养老服务公益属性和市场属性的发展平衡点。通过培育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头部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市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参与养老服务市场,丰富产品与服务供给,促进可持续发展。第三,坚持多元治理。在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相结合的同时,引导各方主体各尽其责、协同联动。支持社会力量慈善捐赠、关心关爱特殊困难老年人,督促引导家庭成员切实履行家庭赡养义务,为养老服务提供经济支持,为老年人特别是“老老人”提供精神关爱服务。第四,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涉老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同步设计、一体实施支持型、发展型、监管型政策,追求政策取向一致性。北京养老服务网、区域养老服务调度云平台、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各类为老服务信息平台要一体设计、系统开发。此外,从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运营,到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整合联网,以及专业服务商的统筹招募,都要整体规划、动态管理。

      记者: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北京市养老服务工作将围绕哪些方面展开?

      郭汉桥:北京市民政局将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善社会、有爱家庭协同推进,着力发展专业养老、普惠养老、智慧养老、温度养老、阳光养老。第一,发展专业养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市场主体。持续加强养老行业领军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康复护理人才培养力度,构建完备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训、考核、评价、晋升等职业成长体系。持续推进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备、门类齐全的养老服务标准和规范。第二,发展普惠养老。严格落实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规划、建设、验收、交付“四同步”,组织开展老旧小区养老设施补短板行动。公建养老设施必须用于发展保障性、普惠型养老。鼓励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普惠养老机构,扩大普惠养老床位服务供给。坚持市场化运作,建立普惠养老机构认定管理机制,支持引导市场主体提供便捷可及、价格亲民、质量可靠的普惠养老服务。第三,发展智慧养老。继续推广智慧照护系统及照护终端,推动照护服务的标准化、可视化和管理智能化。充分运用千亿大模型科技成果,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培训支持,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康复、远程支持、养老顾问等服务。加强养老服务领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场景建设,发展智慧养老产业。第四,发展温度养老。在做好生活照料、失能照护基础上,重点发展康复护理、医养结合、心理关怀等服务,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加强为老志愿服务组织建设,依托“京彩时光”养老志愿服务平台发展志愿服务和邻里互助服务,积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第五,发展阳光养老。持续创新养老服务监管机制、方法和手段,实现行业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更好发挥行业协会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功能,优化养老行业发展生态。健全养老服务市场规则,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养老服务市场。


    原文链接:https://www.mca.gov.cn/n152/n166/c1662004999980000431/content.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