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路建英
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生命文化教育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
目前,不少地区建设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殡葬专业课程,一些殡葬企业也开办了非学历殡葬职业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对生命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如今,生命文化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引导人们思考和行动的力量。如何让生命文化教育深入人心,进而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围绕这个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生命文化教育实践者,听听他们的见解……
访谈嘉宾:
孙树仁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教授
雷爱民 生死学专家、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邬亦波 福寿园国际集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礼济学院执行院长
记者:将生命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意义是什么?现阶段探索将生命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具备哪些必要性、可行性?
孙树仁:由于生命文化教育的缺失,蔑视生命、践踏生命、自轻自贱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此情形之下,迫切需要我们对生命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宣传并践行健康的生命文化,以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生命、敬畏死亡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雷爱民:“生命文化”是殡葬文化研究的术语,生命文化教育指在殡葬领域开展生命教育和文化研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利于夯实殡葬业精神文化内涵和提升殡葬领域人文关怀。无论从国际教育趋势,还是从更好地理解生死、更好地服务和安顿生命的角度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邬亦波:生命文化教育是从文化角度阐释和解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活动,其目标在于教会社会成员尊重、关爱、珍惜和敬畏生命。把这一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于推广生命文化教育、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的生命素养和人文素养、培育优秀人才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当下,凭借政策扶持、教育资源的储备、社会关注度的提高以及国际经验的借鉴等等,能够逐步促使生命文化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里落地实施。
记者:生命文化教育与殡葬行业有何关联?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孙树仁:当下,我国殡葬行业正处于由传统迈向现代、管理转为治理、殡葬文化向生命文化升华的转型期。而生命文化教育恰恰为现代殡葬及治理提供了关键的文化支持。具体而言,生命文化教育运用于殡葬行业,不仅能提升服务质量,还能改善社会文化生态,让殡葬回归公益属性、文化本质与教化功能,为行业发展营造和谐环境,同时增强殡葬从业者的文化自信。此外,生命文化将传统殡葬服务拓展至“生终殡葬祭传”六个方面,丰富了服务内涵与质量,为丧葬移风易俗提供了文化根基。
雷爱民:生命文化教育是殡葬教育的核心议题,通过生命文化培养和教育,可以改变和拓展从业人员的殡葬认知理念,进而提升殡葬服务水平和人才队伍素质。近年来,各地殡葬服务场所涌现出各种生命文化教育实践,如开辟教育场所、建设体验馆、举办开放日及论坛讲座等,这些活动都是殡葬行业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具体体现,殡葬行业和从业人员也因这些生命文化教育活动日渐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极大地改变了自身形象,也客观上缓解了人们对殡葬行业和从业人员的刻板传统认知。
邬亦波:生命文化教育与殡葬行业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有着密切关系,可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生命文化教育为殡葬行业提供了文化支撑,强调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和珍视,引导其正确看待生命与死亡;另一方面,殡葬行业是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仪式和活动不仅是对逝者的告别,更是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和体验,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生命。
记者:将生命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会面临哪些挑战?应如何面对和解决?
孙树仁:生命文化教育确有必要归入国民教育体系,不过这牵涉教育、文化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部门,使其成为教育制度中一项常规的、制度化的教学规范,需要完成诸多工作。譬如,需要对教育制度进行顶层设计,还需要通过广泛而持久的宣传增进社会认同和推广。时下,部分院校已经开始了通过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开展生命文化教育方面的探索;国家在相关的教育发展规划中,也提到了要开展有关生死、生命等相关文化知识的教育。相信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文明与进步,生命文化的研究与教育必将成为国民普遍关心的话题。
雷爱民:生命文化主要与民政领域的殡葬行业相关,广义上的生命文化教育可突破限制,放到生死教育这个议题上来讨论。生死教育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仍然是非常缺乏的部分。对死亡的回避、忌讳、恐惧,使我们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大众舆论中对死亡话题不能深入探讨。因此,要在家庭、学校、行业等领域大力推进生死教育,使其成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各阶段。只有与生死教育结合,突破限制,生命文化教育才有机会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邬亦波:诚然,生命文化教育确实非常必要,但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来自教育资源、教育理念、社会认知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优化配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教育理念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教育和生命关怀,需转变教育理念,强调人文关怀和生命价值;生命文化教育属新兴领域,社会认知度不高,需加强宣传和推广,可通过宣传媒介等渠道普及理念和内容。
记者:在加强生命文化教育主阵地建设方面,有哪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孙树仁:生死与生命文化教育需课堂讲授,亦需鲜活生命故事的启发,尤其直接透过生命死亡进行生命教化,最能触动人心。民政部等部门在《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均要求殡葬服务机构建设生命文化教育基地,一些殡葬服务机构也建设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并取得了积极效果。如果能以殡葬服务机构为基础,延伸拓展到教育、文化、环保、医疗等领域,将为人们创造更多生命文化福祉。
雷爱民:人类生命维度多元,围绕人们对生命发展的基本诉求,在相关行业和场所开展生命文化教育非常重要。如,在殡仪服务场所开辟生命文化教育场地,可以让人们对生命的归处与生命的有限性有充分的了解;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开设生死学课程,可以让青少年科学地认知生命和人生价值;在医疗场所,尤其是临终关怀机构等进行生命教育,可以让人们学会关爱、敬畏生命,尊重死亡。
邬亦波:在加强生命文化教育主阵地建设方面,我认为,可以设立生命文化教育专门机构和资源共享平台,负责生命文化教育的规划、执行和评估工作。比如,开发多层次的生命课程系统,挖掘并整理殡葬文化资源,创新殡葬文化教育形式,激励学生参与生命成长观察、临终关怀志愿活动、墓园参观等实践,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殡葬文化。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