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说起地名,我们能想到的往往是一个个村庄的名字。它是晨间掠过露珠的清风、夏日午后的蝉噪、黄昏归来的牛羊、夜晚稻田的蛙鸣,在回忆的滤镜中,勾起人们无尽的乡愁。
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乡村的空间定位越来越精细,对地名密度的需求越来越高。自2023年9月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来,安徽省通过对乡村地名命名、设标、上图、发展信息服务、挖掘地名文化、讲好地名故事,充分发挥地名价值,为乡村振兴赋能。
起名 乡村有了清晰的轮廓
“九曲路”“葛花路”“采莲路”“梨缘路”“忆梅巷”……最近,位于砀山县良梨镇马庄村魏寨自然村的13条村道拥有了自己的姓名和“名片”。
“魏寨村位于梨树王风景区内,目前正依托梨文化打造酥梨小镇和精品民宿街区,通过将民宿产业和魏寨村的特色农业融入道路命名中,织密了地名网络,让乡村有了更清晰的轮廓。”砀山县民政局党组成员李洁告诉记者。
在起名上,乡村有地无名的山水林田湖、乡村道路街巷、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农业产业和公共服务等设施都是命名对象。如何起好名,让老地名留得住、新地名叫得响?安徽各地市选定先行区示范,努力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六安市,霍山县衡山镇等11个乡镇被选为先行区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为起好地名,六安市公开征集文史、民俗等领域专家,组建六安市区划地名工作专家库,建立历史地名采词库,一批老地名,如文庙街、淮王街、书院拐等被重新启用。“‘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六安市累计命名乡村地名329条。”六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负责人许娅表示,通过命名,乡村更多地理实体有了温暖的名字。
有了“姓名”的乡村路如何提高“能见度”?在青阳县,一块块竖立的“马头墙”形路牌成为道路两旁的“微景观”。据池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负责人甘志亮介绍,当地把命名设标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在蓉城镇、朱备镇等热门旅游地设置乡村地名牌30个,包含莲峰云海、九子岩等旅游景区,方便游客随时随地获得具体旅游点位信息。
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截至6月中旬,全省共命名更名乡村地名949条,设置维护乡村地名标志5144块,安装门(户)牌近4万个。一批乡村街巷、山水林田湖草沙有了温暖的名字,畅通了邮路货运,打通了治理末梢。
用名 “地名+”赋能产业振兴
在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有着400余年历史的汪家老屋坐落在群山环抱中。明弘治二年,休宁人汪真从家乡迁居大湾,从此汪姓一支在此繁衍。万历年间,汪姓后人勇立军功,在大湾兴建99间半的汪家老屋,汪家从此在大湾村成为旺族。历经岁月变迁,汪家老屋宛如时光见证者,诉说着岁月流转、家族兴衰。
如今,经过政府修缮的汪家老屋一半用于参观,一半经营着民宿。“民宿刚开通的时候,由于藏在深山,没多少人知道。自从我们把民宿信息上传到地图以后,越来越多游客来到大湾村,入住我们老屋民宿,感受古朴的旧时光。”大湾村老屋民宿负责人漆黎明告诉记者。
推动地名和民宿、农家乐、驿站等兴趣点上图是“乡村著名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六安市采集录入乡村地名和兴趣点近1900条,并上传到各大地图软件,“越来越多的乡村地名被看见,方便了出行导航、山货进城、快递进村。”许娅介绍。
上图之外,各地还推动区划地名信息“一张图”服务。在砀山县,通过搭建区划地名信息平台,把乡村居民点、道路街巷、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景点等点位以“一张图”的形式展示场景,绘制了村级平面示意图及导向图。“以前游客过来是‘寻村问路’,现在是‘进村看图’,有效助力了乡村旅游发展。”砀山县良梨镇马庄村村委会副主任李焕说。
地名信息除了“图上见”,还可以“码上看”。安徽多地把“二维码”融入路牌建设中,置入乡村地名来历含义、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信息,把地名标志打造成展示乡村特色的亮丽名片。
用地名搭建产业发展舞台,各地还抓住机会在“地名+农产品”“地名+土特产”等方面做足文章,大力推广地理标志产品。在霍邱县,年产值近20亿元的“霍邱鹅肝”让全球食客品尝到来自中国县城的“土特产”。池州臭鳜鱼、九华黄精、黄石溪毛峰、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等名号越叫越响亮,有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
扬名 挖掘地名文化,为乡村“铸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公元844年,唐朝诗人杜牧由黄州刺史调任池州刺史,他的一首《清明》让位于池州市贵池区的杏花村名传千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昔日的杏花村如今已变成池州市的一处文化旅游区,园内长桥卧波、弱柳扶风,每逢杏花时节,云蒸霞蔚,一派山水田园风光。
为保护像杏花村这样的古老地名,挖掘传承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池州市采集收录“老地名”1660条,编撰出版《池州地名故事》《古诗中的池州地名》等书籍,收录地名故事263则、古诗500余首,让池州“千载诗人地”的美名历久弥新。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萧县杜楼镇,有一处特别的千年古村,它不仅是中国名字最长的村,也是地名故事最动人心扉的村,它就是“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是《二十四孝》中“芦衣顺母”故事的发生地。有“孔门七十二贤”之称的闵子骞对后母的苛待不计前嫌,在其父欲休妻时留下了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的千古名句。这句话背后的孝善文化穿越千年,如今依然深深滋养着当地百姓。每年的农历正月廿四,鞭打芦花车牛返村都会举办孝贤闵子骞民俗文化节,传承和发展孝善文化,壮大旅游产业。
皖北的孝善文化扣人心弦,皖南的徽商文化同样光彩夺目。在黟县,2000多年的建县史和800年的徽商发展史培育了4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千年古镇和千年古村。“通过挖掘乡村地名历史故事、人文价值,让西递、宏村之外的更多古村落被外界看见,繁荣了乡村文化,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内涵。”黟县民政局二级主任科员汪朝烽介绍。
安徽不少地区,通过挖掘地名文化故事并结集著书,建设地名故事墙和地名文化主题公园,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让古老的地名文化得以“重见天日”,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据悉,“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安徽省共开展乡村地名文化宣传活动379场次,累计服务超20万人次,217条乡村地名纳入保护名录。遥远的地名文化被激活,乡村变得有“故事”,提振了村民的精气神,涵养了乡风文明。(记者:刘良慧)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