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民政文化

    家乡小吃趣谈

    来源:福建长安网 作者:佚名时间:2024-08-20

      家乡小吃趣谈

      □罗炳崇

      从连城老家出门右拐,穿过熙熙攘攘的西门市场,有一座小桥,叫转龙桥。桥左边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门面简陋,没挂招牌,居然是全县最有名的“眼镜酥”店。所谓“眼镜酥”,其实是一种小吃,制作前,先将糯米浸泡5个小时左右,磨成米浆后沥干水分,加入糖水、面粉、黑芝麻,揉成长条形的面团,切片下锅油炸至色泽金黄即为成品。新鲜出锅的眼镜酥口感酥脆、香味浓郁,十分诱人。每次回老家,我都会买一些作为伴手礼送给朋友品尝,可他们问为什么这叫“眼镜酥”时,我却答不上来,自己对这名字亦迷惑了许久。后经多方询问,方知原来的眼镜酥形态为长方形两边斜收,厚约三毫米,呈咖啡色,状如眼镜片而得名。眼镜酥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开始盛行,名称沿用至今。不过如今见到的眼镜酥,一般都是炸后翻卷不平,不复有眼镜片状,所以让人比较费解。

      兰花根是那个年代与眼镜酥齐名的小吃,其制作方法是用糯米粉加热水揉捏,切成小条,冷油下锅,炸熟后再裹上白糖熬制的糖浆、拌以香葱而成,因其外形酷似兰花之根,所以被称为“兰花根”。兰花根与眼镜酥虽然主要原料都是糯米粉,但口感还是有较大差异,眼镜酥质地坚硬,入口嚼劲十足,颇费牙力,而兰花根入口蓬松,咬一口糖霜四溢,满口香甜。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在粉团里加入一种叫“洋红”(胭脂红)的食用色素,揉捏成小球状,炸熟后像一粒粒红彤彤的杨梅,虽然味道与兰花根差不多,不过名字却变成“红梅酥”或“红鸡公”。

      在老家,以外形命名的小吃还有许多,如金包银、灯盏糕、珍珠丸、拳头桃等。“金包银”就是外面酥脆的麻球(麻蛋)里面包裹着甜糯的糖糕,麻球的金黄与糖糕的洁白相互映衬,色泽油亮。一般是等到开吃时,才半剪开麻球,糖糕切条粘白糖塞进去,外形颇似北方的肉夹馍,吃起来外酥里嫩,脆糯相宜。因为“金包银”也似一个人在开口大笑,所以有的地方也叫“开口笑”;“珍珠丸”是圆球形芋子包外面裹上糯米,蒸熟开盖就像一粒粒饱满的珍珠;“灯盏糕”是米与豆的结合,火与油的产物,一经炸起,金黄剔透,香气扑鼻,酷似古代扁圆形的菜油灯盏而得名。如今在小县城徜徉,街头巷尾随处飘着灯盏糕的香味,不时勾起味蕾上的记忆,耳旁时常响起“灯盏糕,溜溜圆,又想吃,又没钱”的童谣;“拳头桃”是以稻米粉为外皮,瘦肉、油豆腐或芋头、辣椒为馅,经蒸熟的小吃,因它的体型和拳头一般大小,故称“拳头桃”。连城老家把这一类用稻米粉做皮的小吃都称为“桃”,除了拳头桃外,还有米桃、清明桃等。

      还有一类小吃是以味道或口感体验来命名的。例如“哽心丸”,原料用的是上等的地瓜粉、木薯粉、白芝麻、花生米、白砂糖、猪油等,工序要经过烘烤、碾粉、筛选、搓揉等,技术含量高,做好后色香味形俱佳。吃时如果不注意,一大口咬去,细粉喷得满嘴,堵住咽喉,真有种心被“哽”住的感觉。又如“牛皮饼”,市场上较为鲜见,制作用的是糯米,经磨浆、成型、水煮、加馅、烘烤而成,皮色黄褐,看似黄牛皮,咬下去韧性十足,又好像嚼牛皮,故称“牛皮饼”。这饼还有一个名字叫“呐呐饼”,以前制作没有烤箱,是用火烫烤成的,连城话“烫”与“呐”谐音,所以又称为“呐呐饼”。

      连城小吃还有以制作过程命名的,如七层糕,是米浆分七次加入,每次蒸十分钟,出锅后可见明显的七层,与名字十分契合。还有以地名来命名的,例如大桥上扁食,几十年来都在文川桥上(当地俗称“大桥上”)经营,所以民间称为“大桥上扁食”。现因文物保护的需要,文川桥上卖扁食的都迁往各处,但仍以“大桥上扁食”为名,让人难以忘怀扁食在桥上的辉煌岁月。还有以制作人的名号来命名,如“大刀鬼”五香花生,因老板为人豪爽,做起事来大刀阔斧,获得“大刀鬼”的名号,曾在南门头名哨一时,加上他制作的五香花生味道独特,令人回味,也跟着成名。遗憾的是,“大刀鬼”去逝后,他的技艺就此失传,再无踪迹。

      回顾这些传统小吃,无论以何种缘由命名,均是地方文化的传承。它们源自民间,融合了朴素的风土人情,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穿越历史长河,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温暖的味觉印记。不论是节日庆典上的必备佳肴,还是寻常巷陌中的日常小点,这些小吃的名字背后,常常蕴含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或传说,记载着先人的智慧与生活哲学,无疑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传统小吃如同一根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远离家乡的人们通过那一口熟悉的味道,瞬间找回儿时的记忆与家乡的温情,慰藉游子的思乡之苦,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把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林少颖


    原文链接:http://www.pafj.net/html/2024/fayuanwenyi_0819/4661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