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法治 技术引领创新
——福建聚力推进数字政法高质量发展
□记者 朱硕峰 谢梦远
在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数字化已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引领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福建省深刻把握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数字改革实践,不断推动数字技术与政法工作深度融合,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释放法治生产力。
数启正义,司法效能再飞跃
在八闽大地上,数字政法建设如同一股东风,推动着法治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与“闽执法”平台,作为两大核心引擎,不仅深度融合了先进科技与法治实践,更在“以科技手段赋能政法工作”的蓝图下,引领了执法司法效能的飞跃式提升。
作为全省数字政法建设的先导性工程,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是信息化智能化助力政法协同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该平台不仅实现了政法各单位办案关键环节的紧密连接与无缝对接,更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对司法流程进行了全面优化和再造。平台利用智能算法对案件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办案干警提供精准的案件线索、证据链构建和智能辅助决策,从而大幅提高案件办理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平台还通过智能调度和分配机制,实现了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避免了资源的闲置浪费。这种全链条的无缝对接和智能化辅助,缩短了案件办理周期,降低了司法成本,更在宏观层面上提升了执法司法体系的整体效能。平台还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案件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呈现出案件背后的规律和趋势,有力服务科学决策。
“闽执法”平台是福建省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创新典范,通过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行政执法实践,为执法人员提供便捷、高效、规范的执法工具。在移动端与电脑端的完美对接下,执法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处理执法任务,实现执法信息的即时上传、案件处理的在线流转和执法文书的电子生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此外,平台统一了执法标准和流程,引入智能识别、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执法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记录,并通过数据分析评估,对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和考核,促使执法人员不断提升执法水平和能力,确保执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随着福建省数字政法建设的深入推进,全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日益完善。在两大平台的支撑下,政法部门及各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能力显著提升,共同应对跨部门跨层级执法司法所面临的挑战。
智驭政法,引领治理新风尚
福建省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在社会治理领域不断探索新模式新路径,涌现出了众多亮点案例。
三明市的“明心通”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平台,以其独特的创新模式和高效的服务能力,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明心通”以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石,巧妙构建了一个集矛盾纠纷智能识别、诉求快速响应与智能协同调解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智能分析算法,能够精准捕捉社会矛盾隐患,实现问题的早发现、早介入。居民只需轻轻一点手机屏幕,便能将遇到的问题即时上报至平台,而平台内置的AI智能网格员“明小安”则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助手,全天候待命,迅速响应每一个求助信号,提供初步的解决方案或指引,让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与关怀。
福州市的“福州e体+治理平台”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在互联网侧开发了一套警务辅助力量的APP,既供群众使用,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又供警务辅助力量帮助民警处理日常事务。同时,该平台还依托安全高效的互联网到公安内网的数据通道,打通平台限制,实现了全市基础数据的共享共治。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警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还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厦门市的交通事故预警分析系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汇聚交通警情、交通事故、交通违法等必要数据资源,从事故预防、交通指挥、秩序管理、精准宣教等多个业务维度,打造了一张实时算、预警准、可视化的事故高发预警“智图”。这一系统不仅提高了交通事故预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还实现了道路交通安全精准治理,有效维护了厦门交通安全平稳有序。它的成功应用,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漳州市的“平安漳州e家”平台以社区为单位,将公安、司法、社区等多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保障网络。居民通过平台可实时了解社区的安全状况,包括治安巡逻、矛盾调解、安全隐患排查等信息,对社区的安全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平台还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治安巡逻、矛盾调解等活动,共同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这种参与式的管理方式,不仅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也提高了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莆田市则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公安低空自动化巡防体系。该体系充分发挥莆田警用无人机实战应用先发优势,统筹全市自动机场建设及警航机动力量应用,常态化开展空地可视化接处警、治安巡防、突发事件处置、犯罪侦查取证、道路交通管理、消防应急救援、重大活动安保、市政服务等警务政务工作。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提升了警务工作效率和应急处置能力,还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目前该体系已被公安部列为全国警航联络点、公安部无人机防控实训研究基地,并成立了警用装备研发创新中心(无人机、穿越机、反制等)。
龙岩市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将调解、仲裁、诉讼等多种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融合在一起,通过数字化手段,为市民打造了一个“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市民无须再奔波于各个部门之间,只需在这个平台上,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纠纷解决方式,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这种创新的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纠纷解决的效率,也增强了市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
福建省数字政法建设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广泛实践,促进了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不断深化,有效助力政法工作现代化。展望未来,福建省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数字政法建设,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科技变革,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推进创新实践,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法治福建、平安福建。
法润民心,数字服务零距离
便民利民是福建数字政法建设最鲜明的底色。全省政法系统携手并进,共同绘制了一幅法治福祉的壮丽图景。
海丝中央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作为福建省法律服务领域的一大创新,不仅承载着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量的使命,更以其一站式、高效便捷的服务模式,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法律咨询、合同审查、法律援助、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纠纷解决等服务,满足多元化、复杂化的法律需求。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出了福建法网、海丝中央法务区云平台等一系列线上服务渠道,打破了传统法律服务的时空限制,实现了法律服务的“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用户只需轻点鼠标或滑动手机屏幕,即可随时随地享受法律咨询、案件查询、在线调解等便捷服务。
在便民服务方面,公安机关深入剖析户籍管理、证件申领等高频事项中的痛点与难点,通过技术革新与流程再造,实现了服务模式的全面升级。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建立智能化的户籍信息系统,群众只需通过手机APP或网上服务平台,即可轻松完成户籍信息的查询、变更与迁移等操作,无须再为烦琐的手续奔波劳累。同时,公安部门还推行了“容缺受理”与“快递送达”等便民措施,即使群众在办理过程中遗漏了部分材料,也能通过补充提交的方式顺利完成业务办理,并享受便捷的快递送达服务,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办理户籍业务。
公安机关还引入了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确保了群众证件申领的真实性与安全性。同时,通过优化审批流程与缩短办理时限,成功实现了证件申领的“立等可取”与“一网通办”。群众只需在指定地点进行信息录入与确认,即可在短时间内领取到所需的证件,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活与工作。此外,公安部门还积极推进与社保、教育、医疗等政务服务部门的联动协作,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了数据的互联互通与业务的协同办理。
在数字政法建设中,检察机关充分利用电子检务系统这一现代化工具,实现了案件的在线审查、起诉与全程监督。这一系统集成了案件管理、法律文书制作、证据材料上传与审查、诉讼进程跟踪等功能,让检察官随时随地掌握案件进展,及时作出决策。电子检务系统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缩短了案件处理周期,还确保了案件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检察机关精准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有力支撑。
法院则通过远程视频提讯系统,打破了传统审判方式的空间限制,实现了对犯罪嫌疑人的远程审判。系统采用高清视频传输技术,确保了审判过程的清晰、流畅与实时互动。远程视频提讯不仅保障了审判的公正性,避免了因押解、看守等环节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还极大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特别是对于那些身处偏远地区或行动不便的当事人来说,更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此外,检察机关与法院还积极推行电子卷宗、在线调解等便民措施。电子卷宗将纸质案卷材料数字化,方便了律师、当事人及法官查阅,提高了庭审效率。在线调解则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当事人提供便捷、低成本的纠纷解决途径,使得许多简单民事纠纷得以快速化解。
司法机关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对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等工作进行全面升级。通过精准管理与帮扶,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通过在线申请与审批流程的优化,让困难群众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法律援助支持。这些便民利民的措施,不仅彰显了司法行政机关的为民情怀,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法治社会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福建省在数字政法建设中,公安、检察、法院及司法行政机关等各方力量紧密协作,共同推动法治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他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科技为引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让法治的阳光普照大地,让人民群众在清朗天空下幸福安宁。
责任编辑:林少颖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