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民政资讯

    《民政工作文选》发表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拥辉署名文章:《守正创新 深化改革 奋力开创贵州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来源:贵州省民政厅 作者:佚名时间:2024-12-25

      

      

      

      守正创新 深化改革

      奋力开创贵州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孙拥辉

      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支持志愿服务、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近年来,贵州省民政厅认真落实党中央有关慈善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化改革创新,制度体系逐步健全、慈善组织规范发展、公益活动丰富多彩、社会公信力显著提升,全省登记的慈善组织310家,慈善会、红十字会、基金会和其他慈善组织分布在各地各领域。

      一、深化制度机制改革,激发慈善活力

      贵州省民政厅围绕慈善工作制度建设这一主线,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贵州经验结合起来,集成制度系统,让贵州的慈善制度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让慈善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中展现活力。

      (一)出台地方性慈善法规

      2024年9月5日,《贵州省慈善条例》正式施行,这是贵州省根据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结合实际制定的首部慈善领域地方性法规,对慈善组织培育、弘扬慈善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让“应急慈善”“个人求助”等更具可操作性。明确了公开募捐、定向募捐、合作募捐等工作职责,为进一步规范慈善活动,推动营造慈善氛围,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活动提供了法律支撑。

      (二)完善慈善政策体系

      2020 年,贵州省民政厅印发《贵州省促进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全省慈善事业发展进行了系统安排。2024年,出台《大力发展互联网慈善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是首个省级民政部门针对互联网慈善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着力推动新时代慈善事业多元化、数智化、规范化发展;制定了《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进一步畅通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渠道,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三)优化综合协调机制

      2011年,贵州省率先成立了省级慈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是唯一由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分管副省长分别担任召集人的慈善工作议事协调机制。2023年,按照“有机构,人员构成规范;有制度,工作细则规范;有责任,工作落实规范”的“三有三规范”规则,明确37个成员单位,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压实慈善宣传、监管等工作职责。推动贵阳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参照省级做法建立工作机制,聚合慈善工作力量。

      二、深化服务供给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提供公益服务的主渠道。近年来,贵州省民政厅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简政放权,多措并举打出慈善主体培育“组合拳”,搭建慈善组织成长“摇篮”,慈善组织每年增速保持在15%以上,全省慈善募捐总额每年约15亿元。

      (一)提供资金支持,发挥“杠杆”作用

      2019年以来,每年安排省级福彩公益金用于孵化慈善组织、慈善项目,累计投入省级福彩公益金1000余万元,支持慈善组织提供社会服务,实施公益项目108个,建成慈善超市35个,撬动社会资金3000余万元投入慈善领域。

      (二)推进政务改革,发挥“增效”作用

      “慈善组织认定”等慈善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政务中心,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将慈善行政审批时限由6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公开募捐方案备案”等服务事项实行即时办理。持续改进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等事项办事流程,全力支持慈善组织发展,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

      (三)发展互联网慈善,发挥“桥梁”作用

      推动构建全省互联网募捐体系,发挥省慈善联合会、省慈善总会等枢纽型组织作用,辐射带动广大慈善组织参与互联网募捐。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联合腾讯公益举办地域专场募捐活动,参与捐赠人数达240万人次。150余家慈善组织联动支付宝公益、阿里巴巴公益、字节跳动公益等平台拓展募捐渠道,2024年1—9月,互联网募捐总额达1.14亿元。

      三、深化管理效能改革,提升服务能力

      公开透明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生命力。贵州省民政厅深入推进依法行善、依法治善,不断加强慈善事业的管理服务,提高管理效能,规范慈善活动,深入实施“阳光慈善”工程,提升慈善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引导慈善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作为,让慈善活动更加净化社会、温暖人心。

      (一)综合监管护航发展

      采取年报审查、“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专项审计、专项检查等方式对慈善组织进行常态化监管,对发现有违法违规问题的慈善组织及时启动行政执法程序,织密织牢慈善监管“安全网”。安排专项资金购买第三方服务,对慈善组织(基金会)年报材料进行复核、现场检查,提高年报审查专业度。形成与公安、审计、财政、税务等部门的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强化与业务主管单位间的协作管理机制。督促慈善组织健全内部治理机制和运作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公开募捐活动,依法高效使用慈善资金。

      (二)信息化手段赋能添力

      推进建设贵州省慈善信息管理平台,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对慈善组织、慈善捐赠、慈善活动实施智能化管理。大力实施“阳光慈善”工程,督促全省310家慈善组织通过“慈善中国”平台,公开负责人、业务活动、资金管理使用、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年度工作报告、审计报告等具体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网上巡查”,确保慈善组织及时更新信息,让慈善在阳光下运作。强化慈善组织信息化能力建设,定期组织慈善组织负责人、从业人员开展能力提升培训,增强信息公开意识、专业素养和实操能力。

      (三)服务大局展现担当

      动员慈善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投入慈善资金超 100 亿元。引导动员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2023 年以来,累计投入慈善资金达 18 亿元支持乡村振兴建设,“善行贵州”慈善品牌家喻户晓。加强慈善救助与社会救助有效衔接,2024 年 1—9 月,投入 4.35 亿元慈善资金用于救助困难群众。着力解决慈善专业人才短板,在贵州财经大学成立“公益慈善实验班”,培养慈善专业人才,探索“政校社”合作模式。加强社区慈善发展,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培育社区基金,孵化 100 余个社区专项基金,让慈善走进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支持发展慈善信托,全省慈善信托规模达 1.6 亿元。

      四、营造浓厚改革氛围,凝聚强大合力

      心怀善意,利他行善。慈善事业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贵州省民政厅把慈善文化建设作为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大力弘扬新时代慈善文化,深度挖掘运用贵州本土慈善元素,打造慈善品牌,倡导全民慈善,积极营造人人参与慈善的社会氛围。

      (一)在表彰激励上下功夫

      2021年,贵州省民政厅、贵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共同设立“贵州慈善奖”,并制定评选表彰办法。2022年,启动首届“贵州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表彰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慈行善举,85个爱心个人、单位、项目荣获首届“贵州慈善奖”。积极推荐“中华慈善奖”,贵州省慈善总会、贵阳市七色花社工服务社“心向阳光旅程计划”项目等 17个单位、个人和项目先后荣获“中华慈善奖”表彰。鼓励慈善组织对会员、志愿者进行表扬。

      (二)在宣传推介上下功夫

      创设“贵州省慈善项目推介会”宣传品牌,通过与市(州)人民政府联合轮办,搭建政府搭台、慈善组织唱戏、社会各界参与的慈善宣传平台。采取省民政厅出资、慈善组织出力的方式创新慈善宣传形式,动员全社会在“中华慈善日”“贵州慈善周”期间参与“行为慈善”“指尖慈善”,提高慈善可及性。协调通信管理部门向社会公众发送公益短信,营造全民慈善氛围。开通慈善宣传专列,点亮各地城市慈善“地标”,协调“网红”参与慈善法普法短剧拍摄和宣传普及,创新普法形式。

      (三)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

      优化慈善组织评估内容,将互联网慈善人才队伍建设、互联网公益项目募捐和信息公开等作为慈善组织等级评估内容,打造省慈善总会、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14家5A级省级慈善组织。推动建立贵州省慈善联合会,发挥全省慈善行业组织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引导爱心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定向捐赠、基金冠名和项目冠名等形式参与慈善,“善行贵州”“希望工程升级版”“中国茅台·国之栋梁”“习酒·我的大学”等一批慈善项目,成为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慈善品牌。

      


    原文链接:https://mzt.guizhou.gov.cn/xwzx/mzyw/202412/t20241220_8637998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