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公安局仁和区分局大河中路派出所与渡口社区联合开展普法宣传
渡口社区居委会委员吕双江入户走访并开展法治宣传
渡口社区第二网格网格员蔡洪燕了解、化解居民的烦心事
品牌涵义
“五诊疗法”
基层安则天下安。在社会治理进程中,法治与群众心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攀枝花市仁和区大河中路街道渡口社区面对“村改居”后矛盾频发的状况,创新打造“未病先治”的“五诊疗法”法治品牌,通过党建引领下的“问、联、宣、服、治”,将矛盾消于未发或初始阶段。
“问”即党员、网格员走访记录民情;“联”是携手公安等力量预先处置隐患;“宣”为多部门联合普法;“服”通过“三联盟”机制调解纠纷;“治”是以善心和温度治理。该疗法将矛盾消于未发或初始阶段,融合自治、法治、德治,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探索,助力社区和谐发展。
“五诊疗法”的成功实践为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创新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大河中路街道,渡口社区是一片特殊的区域:本地安置户、企业客商与外来务工人员在此汇聚;8平方公里的辖区内,花城大道、阳光大道等交通要道纵横交织,既是攀枝花新旧城区的衔接纽带,更是城市新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
2020年5月,随着攀枝花市城市规划推进,原来的渡口村迎来“村改居”。身份从“土地拥有者”转变为“城市居民”,角色的骤变让不少村民难以适应——拆迁安置的分歧、就业转型的迷茫、邻里相处的摩擦接踵而至,治安案件也随之增多,社区治理面临不小挑战。
发展有需求,治理就必须跟上。在大河中路街道党工委的带领下,渡口社区没有“等问题上门”,而是立足自身实际,以“依靠身边党员、服务身边群众、解决身边急难”为抓手,主动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共治、心治“六治”工程。
为了实现“矛盾没显现就提前发现、刚露头就及时化解,普法到位、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上交”的目标,渡口社区召集党员、司法人员、企业代表、德高望重的“五老”与“法律明白人”,共同创新打造“未病先治”的“五诊疗法”法治品牌,涵盖“问、联、宣、服、治”五大举措。
“问”情于民 脚印万家解民忧
7月30日,一场雨后,阳光带着清新的气息洒满大地。渡口社区第二网格员蔡洪燕刚走进半岛阳光小区,在楼下闲聊的杨大妈、何大姐就热情地招呼她:“小蔡,又来串户啦?快过来坐,喝杯茶。”
“谢谢阿姨!”蔡洪燕笑着答应道,并顺势聊起天:“你们这里热闹呢,小区最近有啥新鲜事不?”
“哎,1栋的小马和她老公又吵起来了……”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道。
“这可不能大意。”蔡洪燕立刻认真起来。从大家的讲述里,她摸清了情况:小马和老公是“半路夫妻”,常因经济问题拌嘴,两人性格都急,吵急了还会砸家具、动手,不及时劝和,很可能引发治安问题。
蔡洪燕没耽误,马上给社区分管领导打了电话。社区“两委”得知后,第一时间把小马夫妻俩请到社区,还找来社区委员和德高望重的“五老”,大家围着一张桌子坐下来,拉家常似的“说事、说理、说法”。一把椅子、一杯热茶、一句句暖心劝解,细微处的温情慢慢抚平了这对夫妻的火气,最终,两人握手言和。
这样的场景,在渡口社区并不少见。近年来,新成昆铁路、丽攀高速先后通车,攀枝花和周边市州的往来越来越方便,跨区域务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便利的交通让渡口社区成了“香饽饽”,不少企业、商户纷纷入驻,给社区产业注入活力的同时,也让矛盾纠纷、治安隐患多了起来,给社区治安、维稳带来了新挑战。
改革的浪潮里,主动作为才能抢占先机。渡口社区围绕“红品牌、红马甲、红联盟、红阵地、红资源”下功夫,推出“网格化+铁脚板”的服务模式——党员先锋队带头开展“敲门行动”,每个人都揣着“民情走访包”,拿着“民情走访日志”,挨家挨户听诉求。
“我们多走一步,群众的难题就能少一分,大家的满意度也能高一点。”渡口社区副书记刘洪说,党员和网格员每天要走访100多家商铺和居民,居民们也愿意跟他们掏心窝子,说的诉求、提的建议都被仔细记在日志里,成了后续解决问题的“第一手线索”。
“一本民情日记、一场‘脚印万家’活动,就是我们搞‘未病先治’的关键。”渡口社区书记熊昌文一语道破核心。而大河中路街道办主任熊仕杰的比喻更形象:“化解矛盾就像看病把脉,街道综治中心是‘三甲医院’——社区先做‘首诊’,排查源头问题;复杂的就到街道‘复诊’;实在难的再上报区级‘专家门诊’,让群众少跑一里路、只进一扇门,就能把事儿解决了。”
就是靠着这份“未病先治、把脉开方”的巧劲,这座8平方公里的社区,把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悄悄写进了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
“联”聚合力 预先诊疗除隐患
对渡口社区来说,“村改居”后最紧要的课题,始终是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解决问题得抓关键,就像“举一纲而万目张”——渡口社区找准了“共同缔造”这个核心,亮出了“吹哨报到”的硬招:只要社区“吹哨”,公安、司法行政等相关单位就会第一时间“报到”,合力破题。
2024年底,渡口社区干部走访时听说,刘大妈正为房屋拆迁补偿的事憋着火气。社区没等矛盾发酵,立刻召集相关部门、企业,还请来了经验丰富的“五老调解员”,大家围坐在一起跟刘大妈“说事、说理、说法、说情”。你一言我一语的耐心沟通,慢慢抚平了老人心中的怨气,问题也顺理成章地得到了解决。
还有更长远的“解纷招”。2002年,渡口社区“两委”瞅准市车管所的资源优势,想发展汽车服务产业。他们想出“村民凑一点、集体出一点、市场融一点”的法子,从编制规划、建巨龙汽车城起步,一步步“爬坡”,到2022年获批省级汽车产业服务业集聚区,还带动1.1万人就业。这不仅让居民腰包鼓了、信心足了,社区“两委”的公信力、凝聚力也跟着上来了,就业难、增收难这些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的“老问题”不知不觉就解决了。
居民吴女士还记得去年的惊险一幕:“刘老三为抢停车位,差点跟人打起来!幸好社区巡逻队及时劝阻,还赶紧叫来了派出所民警。民警跟他讲了半天法律,刘老三的火气才慢慢消下去。”
这些年,渡口社区始终抱着“防患于未然”的态度,依靠“三联盟”机制,拉着产业园区企业、街道司法所、派出所民警,一起走进居民家、企业、学校,用“说事说理说法”的方式提供法治服务,不少矛盾刚冒头就被化解。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毒犯罪这些问题,渡口社区主动联合攀枝花市公安局仁和区分局禁毒、治安、经侦大队提前开展“诊疗”:建立“零报告”制度,社区“两委”每天分析重复警情、矛盾风险、重点人员动态,一旦发现苗头,马上组织开展普法宣传、上门调解。2020年至今,每年都有上百个风险隐患被这样“提前清零”。
今年3月发生的一起电瓶盗窃案的侦破过程,更显“联动”威力。案件发生后,辖区派出所迅速派出警力开展侦查,渡口社区红袖章巡逻队也没闲着——他们发现有辆汽车总在半夜反常进出,立刻把线索报给社区和派出所。多方核实后,警方确认这是犯罪嫌疑人的运输车辆。最后,在红袖章巡逻队的协助下,民警很快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帮助相关企业避免了更多损失。
在大河中路街道党工委的带领下,渡口社区靠着“提前防、合力解”,把社区建成了能解忧、有温度、聚人心的地方,获评省级“六无”平安社区、攀枝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还成为了四川省基层治理示范社区。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是居民们实打实的认可。
“宣”精施策 法治之约润人心
千古兴业,关键在人;基层治理,法治为基。“征地拆迁的权益问题,一直是咱们渡口社区的‘老大难’——每次涉及土地拆迁、安置就业,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矛盾。”大河中路街道综治中心负责人岳长程坦言,要化解这类隐患,普法宣传是“金钥匙”——它既是给群众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请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能防骗!”“这份禁毒宣传资料您看看,多了解点能避坑!”7月9日20时许,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渡口社区半岛阳光小区的广场格外热闹,大河中路街道、司法所、派出所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干部一起,正忙着开展“法治之约宣传活动”。一句句耐心的提醒,让法治的温度在夜色里慢慢传递。
社区普法不只是摆展台、发资料,而是要让法治信仰真正在居民心里扎根,让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从2020年开始,渡口社区就动了不少脑筋:先是搭起“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党群议事会”的“四位一体”治理框架,再由社区书记牵头,建立“六步议事”的民主决策机制——从“党群问事收集民意”,到“群策群议商量办法”,再到“承诺办事、监督督促、公示流程、群众评效”,一套闭环流程下来,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好。
普法也得“对症”。渡口社区联合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律师,定期往小区、学校跑,摸清大家可能遇到的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再针对性开展普法“诊疗”。在大河中路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渡口社区还把法治元素“揉”进了日常治理:联合汽车产业协会、公安、民政等部门,每半个月就在社区广场、活动室办一次“法治之约”;小区里的法治宣传广场、企业里的法律宣讲会都成了普法阵地——讲劳动权益、说安全生产、聊经济纠纷,全是居民和企业用得上的知识。
此外,线上线下普法“双管齐下”。线上,小区业主群、企业联系群里,普法小知识定时推送,拆迁、维权等热点法律问题被掰开揉碎讲;线下,法律顾问、志愿者、调解员组成“送法小队”,进企业开讲座、坐诊“法律门诊”,遇到居民有疑问,还能当场提供法律援助。这种“目之所及皆有法、行之所至皆循法”的沉浸式普法,让居民慢慢养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
居民刘先生就尝过甜头。一次“法治之约”活动上,社区律师讲解劳务合同纠纷典型案例,他想起自己被公司拖欠了几个月工资,一直不知道该咋办。律师听说后,当场给他讲了相关法律规定,还教他怎么收集证据、走维权流程。照着律师的建议做,刘先生没过多久就把工资要了回来。
“以前遇到事儿,我们只会往社区跑、跟人吵,觉得‘闹一闹才有用’。”居民肖静芳笑着说,“现在不一样了,跟着普法宣传学了法,知道遇事先看规定、按流程来,心里踏实多了。”
“服”践于先 法治调解化纷争
渡口社区党员小刘开展走访时,发现张大爷和邻居王大妈正为楼道堆杂物的事闹别扭。小刘没急着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耐心给两人讲消防安全规定,再聊邻里相处的道理。听着贴心的劝说,王大妈主动清理了杂物,张大爷也笑着点头认可,一场差点升级的邻里矛盾,就这么在萌芽状态被化解了。
这样的暖心服务,在渡口社区早已成了常态。近年来,渡口社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搭建起“社区邻里服务中心”体系,把“社区+”服务串成网,打造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居民出门就能享受到需要的服务,真正打通了便民的“最后一米”。
渡口社区党委还跟攀枝花市仁和区政务中心“联线并网”,针对居民生活习惯、困难各不相同的特点,推出“社区党建+红色服务”,开展“社区+5微治理服务”: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收集需求,让便民信息覆盖到每一户;引进专业团队,给老人做心理疏导、帮残疾人解难题、为年轻人搞创业培训;搭起就业“连心桥”,开展技能培训和帮扶;招募老年志愿者,组建舞蹈队、书法社、腰鼓队,让老人们既能丰富生活,又能主动参与社区治理。遇到矛盾纠纷,社区及时介入调解,引导居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守住辖区和谐稳定的底线。
今年7月23日,网格员王静走访李大爷家时,得知老人前几天摔伤了脚,老伴身体也不好,家里快没米了。王静当场就说“您别操心,我来帮您”。第二天一早,王静和企业义务服务队的队员把米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送到了李大爷家里。
2023年,渡口社区成立了慈善共富基金会,在党建引领下,帮着社区“两委”开展自治、德治工作。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全的服务,渡口社区又创新出不少载体:成立“社区产业经济服务联盟”,构建“1+1+5S”治理服务体系;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培育各类团体,提供精准服务;组建代办服务队,让党员上门帮居民办事。这些举措既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需求,也让社区服务的质量越来越高。
今年6月初,山人世家小区的居民们犯了愁——小区汇鑫物业称物业费不够开支,每年亏2万元,打算6月30日撤走。物业公司要是撤了,小区安保、保洁、绿化都得停,消防控制室也没人管,安全隐患不小。大河中路街道办事处知道后,第一时间派主要负责人牵头,联合综治中心、社区等工作人员成立专项小组,一边跟汇鑫物业紧急沟通,一边启动应急物业选聘。多番调查、征求意见后,最终确定盛誉物业接手应急服务,小区水电气供应、保洁安保等基本服务没受一点影响。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关键,就在于立足法治,让法律成为化解矛盾的“硬支撑”。自从“五诊疗法”推行一来,渡口社区的调解员靠着社区法治服务所这个平台,用专业的法律知识、耐心的态度和温暖的关怀,让居民们真切地感受到“有事有人管、有难有人帮、有理有人讲”。他们用实际行动让冰冷的法律有了温度,也让法治信仰慢慢在大家心里扎了根。
善心而“治”让法治闪耀人性光芒
做好基层治理,得在“善治”上深耕,把源头治理做细做实。
这些年,渡口社区先从制度上“打底”:建立“一小区一法律顾问”“一小区一民警”制度,让警力、法律服务力量沉到一线,矛盾纠纷刚冒头就能及时得到化解,基层治理的“定力”更足了。同时,渡口社区以善德文化为抓手,定期评选“道德模范”“党员示范户”“文明家庭”“身边好人”,用身边的榜样带动大家。现在,社区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成了新风尚,基层治理的“内生力”也被激活了。
为了关注居民的“心事儿”,渡口社区依托街道综治中心建立基层心理服务平台,设置心理疏导室、心理咨询室,还为居民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谁有情绪问题、心理困扰,都能来这儿找专业人士聊聊,这让基层治理多了些“向心力”。
今年5月,居民杨师傅想卖掉闲置的房子,不用跑政务中心,就能跟工作人员视频连线,很快就问清了要带的材料,省了不少跑腿的功夫。
早在2021年,渡口社区就在大河中路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推进“平安智慧小区”“慧眼工程”“天网工程”建设。现在,居民随时能反映治安问题、查询办事进度;遇到矛盾纠纷要调解、想咨询法律问题,在线上就能轻松搞定,不用出门也能享受到优质服务。渡口社区还把12个建成小区的监控跟周边山林出入口的监控连了网,车管所、4S店、市场、幼儿园也都实现了信息化精细管理,基层治理的“助推力”更强了。
渡口社区始终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服务群众:建立“定期+应急”双轨会商机制,遇到重大矛盾、复杂信访案件、突出治安隐患,就召开联席会议商量;实在解决不了的,就请大河中路街道党工委、区委政法委协调或报上级综治中心。遇到突发紧急情况,应急会商马上启动。社区、企业、居民小组层层发力,把矛盾化解在原地,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从化解突发危机到重构治理体系,从创新工作机制到做有温度的治理,在大河中路街道党工委带领下,渡口社区把自治、法治、德治拧成“一股绳”,不断丰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
“我们以街道综治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为支点,让‘警格+网格’上下联动,依靠身边党员、服务身边群众、解决身边难题,创新打造出‘问、联、宣、服、治’这套‘未病先治’的‘五诊疗法’。”大河中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邱杨说,这套充满人文关怀的治理方法,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化解矛盾纠纷的大门——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矛盾、土地争议、劳务问题等,不管多复杂,都能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得到解决。
对渡口社区居民来说,“五诊疗法”不只是矛盾纠纷的“终点站”,更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当前,渡口社区还在探索“体系筑基、功能提效、服务惠民”的三位一体治理模式,打破基层治理“独角戏”,搭建多元参与平台,画好共建共治共享“最大同心圆”,推动治理从“社区主导”迈向“全民共治”。
苏勇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唐万贵 文/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