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民生关注

    全民流量崇拜现象的文化反思与价值重建——陕西泰和力华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程虎卷

    来源: 作者:时间:2025-10-14

    摘要: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社会各领域的当下,全民性流量崇拜现象已超越个体行为范畴,演变为关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与长远发展的时代课题。本文从技术哲学与文化批判的双重视角切入,剖析流量至上逻辑对个体精神世界、家庭情感纽带、社会价值体系的三重解构效应。研究指出,过度追逐流量可能导致个体价值理性式微、家庭交往理性异化、社会文化生产短视化等深层隐忧。基于此,提出需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涵养精神定力,在强化数字素养教育中提升价值判断力,在健全网络生态治理中引导健康文化风尚,为构建数字时代的民族精神家园提供理论参照。

    引言:当数字技术深度嵌入日常生活,一场以“流量”为表征的文化实践正悄然重塑社会心理图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逾10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20分钟。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注意力经济”浪潮中,“抢C位”“争热门”成为普遍社会心态,流量崇拜正从媒介使用习惯升格为特定的文化生存方式。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文化现象背后潜藏着个体存在意义消解、家庭伦理关系疏离、社会价值坐标偏移的结构性风险。当“三秒定去留”的算法逻辑冲击“十年磨一剑”的匠心传承,当虚拟空间的展演消解现实情感的深度联结,民族文化基因的赓续与创新面临严峻挑战。本文立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命题,系统剖析全民流量崇拜的文化症候,探寻数字文明与人文精神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个体精神耗散:价值理性的式微与存在意义的迷失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学者哈贝马斯曾警示,工具理性的过度扩张可能导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当前以流量为核心的注意力争夺机制,正印证着这一理论预见。调查显示,18-25岁青年群体中超过六成存在“创作焦虑”,近四成受访者坦言“为获取流量刻意改变自我表达”。这种集体性精神内耗,实则是数字资本对个体认知资源的系统性攫取,导致主体性在持续的外界反馈中逐渐消解。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价值理性的式微。当“流量变现能力”成为衡量个体价值的主要标尺,传统社会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坐标面临冲击。部分青年将“成为网红”设为职业理想,其比例较五年前呈几何级增长;职场中“绩效展示”的景观化倾向挤压着专业能力的深耕空间;校园里“速成秘籍”的传播消解着“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教育监测数据表明,青少年深度阅读时长较五年前下降显著,即时反馈依赖度大幅攀升。这种认知模式的浅表化转向,与民族创新能力的培育形成结构性矛盾,长此以往恐将弱化国家发展的智力根基。

    二、家庭情感异化:交往理性的弱化与伦理纽带的松弛

    作为文明传承的基本单元,家庭在数字浪潮中首当其冲面临交往理性的异化。国家卫健委专项调查揭示,超七成家庭存在“餐桌沉默”现象,较移动互联网普及前显著上升。当物理空间的“共在”被虚拟空间的“缺场”替代,中国传统“家文化”的代际传承出现断裂风险。江苏某基层法院数据显示,“数字遗产纠纷”在家庭诉讼中占比三年激增数倍,折射出技术对传统伦理的深层重构。

    这种异化集中体现为情感共同体的数字化解构。家庭互动常被降格为“流量生产素材”,亲子对话让位于“短视频合拍”,节日团聚异化为“人设维护现场”。当镜头前的“完美全家福”取代真实的温情交流,当“恩爱夫妻”的人设表演掩盖日常的情感经营,家庭便从心灵港湾异化为表演剧场。2023年《关于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意见》首次将“数字伦理”纳入政策视野,但实践仍面临文化惯性的挑战。研究表明,实施“无设备时段”的家庭亲子关系质量显著提升,但可持续性面临考验。如何在技术依赖与情感维系间建立动态平衡,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课题。

    三、社会价值偏移:文化生产的短视与精神坐标的模糊

    当流量成为文化价值的元尺度,社会认知范式正发生基底性位移。清华大学研究显示,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仅少数具备专业考证,却占据绝对流量份额。这种现象印证着鲍德里亚“拟像先行”的预言——文化符号脱离本真意义,沦为流量逻辑的再生产原料。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领域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肃文化创作让位于感官刺激输出,科研攻关热度不敌网红带货喧嚣,工匠精神传承面临“快钱经济”挤压。

    这种价值偏移已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2024年《关于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要求建立“文化价值评估体系”。杭州宋韵文化传世工程通过“解码文化基因+数字化呈现”模式,使优质文化内容传播力显著提升,证明技术逻辑可为正向价值赋能。历史经验表明,民族复兴离不开对“长期主义”的坚守:“两弹一星”的辉煌源于数代人的默默耕耘,昆曲艺术的精妙成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淬炼。若社会普遍沉迷即时反馈的虚幻满足,将削弱民族在关键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与战略定力。

    治理路径:在数字文明建构中筑牢价值基石

    破解流量崇拜困局,需构建多层次治理体系

    个体价值涵养层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广“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培育媒介批判思维与精神定力;

    家庭伦理重构层面: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创新“无设备时段”等家庭数字礼仪规范,重建深度交往的伦理空间;

    社会文化引导层面:健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实施细则,建立文化产品多维评价体系,强化主流价值对算法推荐的引导作用。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言:“文明的兴衰取决于应对挑战的智慧。”面对数字时代的文明大考,我们既要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创新,更需以文化自觉守护精神根脉。唯有在技术洪流中锚定价值坐标,使个体成长回归本真追求,使家庭情感重获温暖质地,使文化创造秉持历史耐心,数字文明方能真正成为民族复兴的持久动能。这既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践行,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

    [作者单位:陕西泰和力华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秦皇南路大秦御港城10号楼1806]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