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决干部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偏重的问题。习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指出:“省对市地、市地对县、县对乡镇、乡镇对村都要实行这样的督查问责办法,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各级各部门应以精准扶贫为导向,以各项指标的达标为抓手,强化组织领导,致力补齐短板,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有效向深处推进。但是,仍然存在少数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依靠自身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甘于落后,甚至在等待别人一兜了之送小康。
(一)是干部对扶贫工作内涵缺乏准确把握。少数基层干部认为相对贫困永远有,没必要小题大做,没必要花大力气;有的认为扶贫就是政府兜底救济,简单应付一下就行;有的把工作重点放在争取上级部门资金上。
(二)是攻坚克难缺乏信心和能力问题。不少群众反映,少数贫困户好逸恶劳没有进取心,对介绍的工作挑三拣四,保安不愿做,保洁也不愿做;个别贫困家庭连续几代痴呆;由于经济状况不佳,集体经济增收空间很有限,压力很大。
(三)脱贫工作缺乏主体意识不强。调查发现,少数基层党组织比较薄弱缺乏凝聚力战斗力,对自身的主体责任认识不到位,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缺少主动性。
1、树立积极的兜底保障理念。兜底保障理念应由注重“输血”向以“造血”为主、“输血”为辅的理念转变。过去,我们的社会救助过于重视生存救助而轻视受助者的发展能力建设。注重并加大对贫困人群的教育和医疗投入,使其具有更高的自救力,提高获取收入和摆脱收入贫困的能力。对于自身客观条件无力脱贫的群体,则仍以“输血”的方式进行兜底。
2、要形成鲜明的激励干事导向。选优配强,把那些政治素质强干部选进村两委班子,选派能力素质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到经济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提高村干部的待遇,激励他们干事创业的动力,更好带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3、克服懒散不良陋习。加强政策宣讲,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特别是各类扶贫项目和扶贫活动,要同群众商量着办,引导他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自觉钻研知识,主动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生活。及时总结推广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全面展示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基层干部和勤劳致富典型,启迪思路、提振信心,把社会各方面参与扶贫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4、要形成链条紧扣式责任机制。既要正面激励,又要环环相扣建立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同志带头履行责任,带头安排部暑、带头驻点联系、带头调查研究、带头检查督办,层层签订责任状。各帮扶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真正沉到基层,与驻地村加强协调与配合,相互通气相互支持,合力攻坚,不能蜻蜓点水,不能强调帮扶对象的主体地位而把自己的责任高高挂起。
二、解决易地搬迁进程中少数贫困群众生活水平下降的问题
(一)生活成本上升。易地搬迁困难群众进城后,耕种农田因照顾不周收入锐减,转包别人收入也微乎其微,同时刚性支出增加。过去,房屋前后种点端菜、养几只鸡鸭,生活没有大问题,而现在开门七件事,事事都要钱。仅靠几百元的低保收入维持生计,只能解决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缺技能就业难。异地搬迁后,大多数群众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职业技能不强,再就业难度大,只能干一些卖体力的粗笨活。
(三)因病因残致贫突出。因病因残是贫困户致贫返贫主要原因。这部分贫困户中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本人丧失劳动能力,靠低保生活,一有的靠年迈父母的退休金接济,有的借钱治病造成债台高筑。
1、要纠正认实偏差。少数搬迁家庭有一定收入来源,但比低保水准稍高,不能被为低保范围,而这部分家庭大多存在重病、残障等情况,家庭支出很大,收入远远低于开支而导致家庭形成支出型贫困。
2、要强化属地管理。许多贫困家庭房屋拆迁后,没有再回到原来的居住区域,易地搬迁到城镇。易地搬迁小区一幢楼上的几十户居民,由若干个社区、乡镇管理保障的情况,这都不利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也不利于注册登记和救助补助工作,甚至出现行政主体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
三、解决社会力量参与意愿上升、但参与途径相对较少的问题
(一)构建精准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当前,脱贫攻坚呈现出体制内热、体制外冷的不均衡情况。当前,要以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为基础,按照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要求,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社会帮扶计划,特别是要针对因病、因残建档立卡户,具体到每个街道、每个居委会(村)、每一户,情况收集起来,实现全覆盖和细致分类,为社会扶贫提供准确的需求信息。
(二)是引导多元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精准扶贫。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费任,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培训技能,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扶贫。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组织积极开发扶贫开发事业,引导民营组织、民营医院和一些专业人士发挥医疗救治方面的专业优势,把专业技能引导参与到健康扶贫中去,为贫困人口做好相关服务。广泛动员个人扶贫。积极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全民公益理念,开展丰富多样的体验走访等社会实践活动,畅通社会各阶层交流交融、互帮互助的渠道。引导广大社会成员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