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乡社区志愿服务信息化现状
城乡社区发展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积极建立社区网站、志愿者服务信息网页等。通过调研相关文献和网站信息阅览发现,多数已建立的城乡社区网站信息量少、内容更新滞后,社区志愿服务只有相关报道,没有建立社区志愿服务互联网平台。有些社区网站则是近期刚刚建立,网站部分内容正在整理、不可阅览。在政府官方信息栏中,与志愿者服务相关的信息更新比较缓慢,难以通过网站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服务的展开。多数以贴吧形式的非官方网站,会对相关社区活动进行报道,但报道的多数活动依旧是以传统方式为主。传统的纸质报纸变成了互联网的电子报纸,仅停留于形式的改变,而与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结合深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社区志愿服务机制没有实质的转型。
此外,每个社区的志愿活动一般由居委会统一在固定地点组织,少数活动会在每个社区开展,居委会集中活动模式并没有真正促进各社区志愿服务供给常态化。基于社区工作的繁琐性,传统志愿服务从人力、物力上都不可能实现服务的常态化,只有借助互联网平台才有可能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针对当前城乡社区志愿服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下面将从供需不平衡、平台落后等方面进一步剖析问题。
二、城乡社区信息化志愿服务问题分析
由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的供给模式可知,当地社区志愿者一般是以居委会党员或是党政机关党员为核心力量,以公告栏张贴招募的志愿者为辅。对于临时性志愿服务活动,多由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居委会成员共同完成。社区对志愿者信息登记十分简单,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姓名、年龄、电话、甚至有时连电话信息栏也没有填写。对于志愿服务信息登记也过于简略,主要包括时间、姓名和服务内容。各居委会、社区没有专门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多数情况是无私奉献、用爱发电。总体而言,社区志愿服务信息发布、志愿者招募方式都相对落后。社区志愿机制不健全,激励形式单一,容易造成志愿者的积极性减弱,志愿者人员流失等问题。如何提高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的供给量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社区发展的瓶颈。
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各个社区中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问题愈发突出,社区医疗志愿服务迫在眉睫。社区老年人数居多,而且大部分是空巢老人,部分老人为了省钱,在生病时不及时就医,导致身体状况越发严重。定期为社区的老人体检,提供健康服务咨询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社区的年轻人由于社会生活压力大,被坑蒙拐骗的事情时有发生,社区的专业法律援助、心理咨询以及社会再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也急需解决。
社区公共事务日益多元复杂,每个家庭、每个居民都会有不同的需求,传统的志愿服务供给模式和内容单一、效率较低,己无法满足社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长时间滞留的现状有可能导致社区群众参与度降低,负能量积累,社区管理难度加大,这一现状亟待改变。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红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很多城乡社区开始尝试利用互联网发布活动消息,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更容易适应高新科技的发展,而老年人则适应性缓慢。城乡社区中常住居民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还有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部分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这样一方面使得老年居民更难得到活动信息,另一方面老年人在心理上慢慢排斥、抵触互联网形式的社区服务。“数字鸿沟”使得老幼群体成为在互联网时代下难以获得利益的核心群体。“数字鸿沟”在乡镇社区更为显著,导致了老年人难以得到互联网红利。推进互联网+社区志愿服务,缩小城乡社区中的“数字鸿沟”已成为城乡社区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三、“互联网+社区志愿服务”现状研究
以运城市某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现状调研分析,反映出城乡社区志愿服务面临的诸多共性问题,亟需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结构升级改造。
(一)“互联网+”技术提升社区志愿服务供给
“互联网+”思维打破志愿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主要利用“互联网+”核心技术,即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云计算将常见的传统办公、通信方式、存储数据等线下模式线上化。利用线上模式让更多的志愿者可以发布需求信息,更多服务者直接点对点服务,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大数据处理与应用已经广泛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常用的手机APP、网上购物等都是基于动态反应与历史数据所产生的智能化技术,分析人们所需要的,快速建立与对接被服务者和服务者,更好地提供精准化服务。
(1)社区志愿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通过社区志愿服务互联网云平台、移动终端APP和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渠道将社区居民的需求与居委会、机关单位志愿者服务中心联网对接,让需求与供应双方直接对接以减少沟通和资源错配现象。例如,社区居民或社区活动组织者,可在平台上通过“下单”方式发布自己需求的志愿服务信息,志愿者个人或者组织可以通过“接单”的方式加入到社区志愿服务。通过这种方便的模式,不仅让更多的资源得到精准配置,也让专业化服务精准服务特定人群,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互联网+”将供给与需求集成在同一平台上,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将信息提交平台,一方面节省了现场报名的时间,另一方面强大的信息流量拓宽了报名的渠道并且方便快捷,可实现社区志愿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互联网实名认证技术已经得到普遍的推行,志愿者在平台上只要利用支付宝、微信等认证过身份信息的平台授权认证,平台管理者很方便的掌握注册人员相关信息。在平台收到志愿需求后,针对需求挑选匹配的志愿者分派任务,后台对整个志愿服务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完成志愿服务后被服务者可以对志愿服务进行网上评价、“打赏”的相关操作,管理部门利用相关评价给予对应的激励。
(2)社区志愿服务供给精准化
通过网络后台大数据处理可迅速将社区志愿者和服务对象进行匹配,更快捷的将社区志愿服务资源与需求进行对接,让合适的志愿者对接安排在适合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社区志愿服务供给精准化。利用云计算技术,将城乡社区之间的志愿服务资源共享到互联网云平台,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项目和需求最优对接,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最优配给。另外,通过云平台将社区志愿服务的需求信息和项目进展等内容在第一时间更新公布,让每个环节都在大众的监督之下,需求供给线上化以促进社区志愿服务透明化、公开化。
(3)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优化
社会公众普遍认为,志愿者就是廉价劳动力,志愿服务只不过就是善心大发的人去做的事情,这不仅影响了志愿者的积极性更会导致社区已有志愿者的严重流失。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李水金认为,在国家层面建立一个大型数据库,把每个社区志愿者的时间付出登记入库,社会各界可以查询个人社会服务时间。通过建立“时间银行”和“积分兑换”方式,更大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激励,进一步消除志愿者廉价劳动力的想法,有利于推进志愿者服务的进展。
在时间银行的建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确“时间银行”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各社区为记录单位,按照细则对辖区内志愿服务的主体时间、评价等内容进行记录。第二,完善时间银行的兑换机制。时间银行兑换就是把志愿者曾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所得到的积分,在需要时兑换成相应的社区服务或现实奖励。这就需要政府构建全国联网的“时间银行”系统,无论志愿者去往何方,相关数据都会保留,都可以成功兑换。第三,保证时间银行公平公正。时间银行的登记的积分,不应该只是按照时间为标准,在很多情况下,不同的服务提供不同的技能是不能划等号的。志愿服务时间和实际劳动价值作为积分计算的基础赋予相关权重,对不同的志愿者服务给予不同的积分记录,保证“时间银行”的公平和公正。
社区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形式是针对当前社区激励制度不完善的一个创新性弥补。当志愿者完成服务后,互联网云平台会记录显示相应的积分,积分与国家的福利挂钩,社区志愿服务供给与享受国家社会福利政策、补贴、求职、信贷等结合起来,将社区志愿服务转化成“付出、累计、回报”的有价积分,同时积分公开透明可查,逐步形成整个社会互帮互助的新风尚。在国家、政府和社区联手创造保证志愿服务积分有效兑换的大环境下,利用积分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青年、在职人员,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企业家等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逐步提高城乡社区志愿者队伍专业化水平。
(二)“互联网+”技术打破“数字鸿沟”
社区志愿服务开展的前提是信息的收集和传播,受众不了解被提供哪些相关服务,提供者也不清楚提供了怎样的具体服务,都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直接影响了社区志愿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效果。为缩小城乡社区双方主体之间的“数字鸿沟”,必需要加强相关信息的公开力度,让服务群体容易、方便、快捷地获取相关的信息。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社区信息化建设进程。若街道、社区居委会服务作为主体,可利用政务公开的平台和公告栏等方式,将社区志愿服务供给信息资源变成社区的公共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那么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就可以“触手可及”。同时,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社区中互联网的普及情况,不断推动互联网进入老年群体生活中,智能科技帮助社区老年人成为数字时代的“弄潮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社区“数字鸿沟”现象。
(2)建立“互联网+”虚拟社区平台。社区通过贴吧、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方式建立虚拟化社区平台。普及老年人学习微信、QQ的基本功能,充分运用线上方式将最新服务信息第一时间推送到社区居民手中,通过添加居民的微信号,增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沟通,帮助老人解决智能手机使用的困难。
(3)提升供需主体互联网技能水平。由于各种原因,城乡社区部分中老年居民以及困难家庭学习互联网信息的途径较少,无法及时通过互联网平台、智能终端等渠道获取社区志愿服务信息,也无法从外部获取更多的技术和知识培训。因此,需要借助网络共享资源不断分享互联网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广大群众使用互联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另外,在公众喜闻乐见的移动APP、小程序上定期发布社区群众自己的互联网学习经验小视频,生活技能分享小视频等,不断地培养社区居民的互联网意识与兴趣,逐步缩小“数字鸿沟”,将互联网技术潜移默化地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地一部分。
在我国城市社区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大环境下,政府、街道和社区各部门应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培育和壮大社区志愿服务供给队伍,为社区提供互联网信息化交流和知识学习的平台,逐步缩小因知识和技术的缺失而引起的“数字鸿沟”,使居民更好地融入信息社会,享受“互联网+社区志愿服务”带来的红利。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