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均 习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对“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系统论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而探索和开创的一条现代化道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根本不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把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创造了人类现代化的新形态,丰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道路,具有显著的道路优势和世界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优势
现代化是一种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社会等的当前发展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它代表和体现了当前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社会等发展的最高水平和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当前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社会等比较发达和先进的一些西方国家,一般被称为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致有这样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开始时间早、持续时期长。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开始于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科技工业革命,时间延续了几百年。二是植根于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是一个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在长达上千年的宗教禁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等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三是伴随着血腥的经济军事侵略与殖民奴役。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用军事侵略和殖民掠夺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寻找市场和资源,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因此充满侵略、战争、暴力和血腥。四是现代化的成果主要惠及资产阶级,广大民众并没有得到更多实惠。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在实现物质财富巨大增长的同时,伴生着社会的巨大分化和贫富悬殊。五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为代价。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以对殖民地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巨大掠夺和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为代价。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积极向西方国家学习,借鉴它们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另一方面我们并不盲目崇拜和效仿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而是注意从自身国情出发,走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和平发展道路,因而具有西方式现代化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
一是具有先进政党的领导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巨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因此具有任何其他政党所无法比拟的先进性纯洁性以及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能够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长远发展战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实践证明,一些走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国家,由于搞多党竞选、轮流执政,不仅造成政策的短期性和不稳定,而且上台执政的政党缺乏强大的动员领导能力,国家能力不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十分缓慢,甚至中途夭折或中断。中国共产党有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和领导执政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能够稳步推进和快速前进。
二是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制度优势,能够全国一般棋,集中各种资源、力量,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除了前述的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全面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外,中国式现代化还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巨大政治制度优势,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汇聚民众智慧,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是具有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的价值优势。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归根到底是为作为统治阶级的整个资产阶级服务的,现代化的动力遵从资本逐利的逻辑,现代化带来的财富增长也基本上为资产阶级所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导向,要让现代化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而不是少数的资本拥有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为此,我们采取各种措施,主动解决存在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用社会主义主义的制度优势,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但我们所追求的共同富裕并不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我们兴办大量惠民工程,量力而为、逐步提高。
四是具有和谐共生的理念优势。西方现代化模式具有这样一个显著缺陷,就是在发展现代化进程中,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没有虑及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各种关系的协调与平衡。比如,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过程中,没有同步协调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导致物欲横流、享乐主义盛行、消费主义泛滥;比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没有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造成对资源的掠夺性利用和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掠夺海外资源、争夺殖民地,不惜采取军事侵略、武装冲突等残酷方式,对世界和平和人权造成极大破坏。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而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局限性,体现了现代化理念上的先进性。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和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为中国探索和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行之有效的现代化途径,而且为世界上其他后发展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道路,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的途径,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首先,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行之有效的现代化道路。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要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现代化,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资借鉴。历史上,不少有识之士曾经想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经济、文化与制度,走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但由于“水土不服”,最后都没能成功。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又曾经一度学习效仿苏联,最后也没有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说明,不顾本国国情,盲目搬抄西方和他国的现代化道路,是注定不会成功的。“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须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走有本国特点的现代化道路,而不是盲目效仿别国成功的现代化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国国情与实际,大胆探索与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而且行之有效的现代化道路,使中国找到了适合自己国情的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回答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
其次,为世界上其他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经验与重要借鉴。世界上还有很多后发展国家想要实现现代化。西方先发展国家的发展模式往往为后发展国家所效仿,于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模仿,就成了许多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不二途径。西方式现代化似乎就成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途径,中国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也曾经深受这一思维定势的束缚和影响。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西方式主流现代化道路之外,形成了一条与西方现代化迥异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其他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另一条可供选择和借鉴的现代化途径。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西方式现代化不再是唯一选项,中国式现代化是可资学习和借鉴的另一条途径。这将激励后发展国家可以结合本国的实际和国情,探索和开创更多的具有本国特点的现代化道路。
第三,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世界现代化的多种发展路径。现代化意指世界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它并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和标准。世界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不确定的,什么代表和体现了世界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处在不断变化和探索中的。所以,什么代表了现代化?哪些国家的发展方式代表了现代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西方国家在一段时间内代表和体现了世界发展的现代化趋势,所以不少人和国家就把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当作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实际上,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不固定的,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探索中形成和开创,而且像中国式现代化一样,一些与西方式现代化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也在不断开创和形成中,从而使世界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途径的极大丰富和拓展,使人们认识到现代化道路并不是只有一种,更不是只有西方式现代化一种,而是有多种多样的现代化途径可供选择的。
最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均系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