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把握银发经济新趋势

    来源:广东省民政厅 作者:佚名时间:2024-01-06

      纪竞垚

      发展银发经济,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能更好推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为支撑的中国式现代化。现阶段,需进一步厘清银发经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基本问题和基本策略。

      银发经济内涵丰富

      人们通常认为,银发经济主要通过发展养老产业、促进老年消费满足老年人群自身需求。事实上,银发经济更强调在老龄化社会中如何对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使各类资源更好适应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新需要,其内涵更为丰富。银发经济一词起源于日本,最初指为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随着越来越多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各国开始“跳出老龄看老龄”,系统谋划人口老龄化的整体应对方案,发展银发经济便是其中的重要策略。在概念演进过程中,其内涵逐步清晰,主要指满足老年人需要和为老年期做准备的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既包括“为老”产品和服务供给,也包括“备老”经济活动,涉及“衣食住行用、康养文旅服”等众多领域。

      银发经济发展空间广阔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中国银发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19万亿元,届时将占总消费的28%,占GDP的9.6%。通过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的银发产业,扩大产品和服务供给,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激活新消费市场,扩大消费规模,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百姓有需求。人口老龄化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数据预测,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31%。规模巨大的老年人口将在衣食住行、康养文旅等各领域产生需求,同时,老年人需求也在不断升级。通过发展银发经济,一方面解决现阶段老年人吃饭、就医等急难愁盼问题,另一方面,聚焦新需求,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产业,回应百姓呼声。

      发展有基础。从经营主体看,2013年通常被业界称为“养老元年”,在相关政策引导下,我国养老市场发展更加成熟。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约有76万家名称或经营范围包含“养老”“老龄”“老年”等字样的企业,其中5年内成立的占54%。近年来,各大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企业纷纷进入养老市场,养老产业经营主体日益增加。从细分市场看,医康养服务、老年教育、老年住房、老年文化娱乐等细分市场逐渐形成发展,养老产业新业态崭露头角,功能性食品市场加速布局,养老金融热度不减。

      政策有响应。2019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发展银发经济。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进一步细分银发经济业态,提出“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2022年《“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更是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专章,提出集群化发展思路,规划布局银发经济产业园区,打造一批银发经济标杆城市。2023年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遵循。

      发展银发经济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

      银发经济不仅涉及老年人福祉,也会对普通家庭、企业等各类主体产生深远影响,银发经济不是割裂的、碎片化的,需要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广泛参与。

      涉及个人和家庭生产消费新决策,需要家庭提前进行养老规划。随着少子化、青年群体“慢就业”和预期寿命延长,对个体和家庭的养老规划、资金储备等都提出了新要求。发展银发经济,要通过探索老年群体社会参与机制,夯实养老财富储备,帮助家庭规划调整储蓄和消费。

      涉及产业发展新调整,需要企业进行前瞻性布局。一方面,少子化、老龄化导致经济活动人口规模减小、用工成本增加,相关产业要应对短期劳动力供给结构性短缺和长期劳动力减少的冲击。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对照护服务、康养服务、老年用品等需求增加,企业亟待转型升级。发展银发经济,要通过扩大银发产品服务供给,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利润率,调整产业符合老龄化社会新预期。

      涉及政策制度新安排,需要顶层设计积极推进。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政府公共医疗、养老等财政负担加重。发展银发经济,要根据人口结构变化,探索劳动参与机制,优化社会保险制度,发展专属商业保险,提高制度可持续性。要遵循市场规律,制定产业政策,以有为政府助推有效市场,形成“为老”和“备老”产业发展格局。同时,要实施相关政策支持家庭养老育幼功能,提高老龄化社会下各类风险的防控能力。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mzt.gd.gov.cn/mzzx/llyj/content/post_43266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