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社工参与民生服务保障侧重点何在——以广东“双百工程”为例

    来源:广东省民政厅 作者:佚名时间:2024-12-02

      曾淑贞

      在民生建设领域,社工可以开展多种类型的服务保障,包括困难群众探访、政策落实、个案救助、发展类服务以及激发社区参与等。笔者依据多年服务经验,尤其是近年来广东兜底民生“双百工程”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和服务实践,总结出以下四个核心板块及其侧重点。

      恒常服务重规范

      恒常服务通常指入户探访、政策宣传、政策申请落实以及偶到服务等。这类服务虽是基础性服务,但量大,需要稳扎稳打,加强规范化指引。在实际服务中,因为社工个体存在理解误差、沟通误差、能力差异等,容易导致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需要加以把控。例如,民政部门可以制定“民政服务对象分层分类管理制度”,参考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社会支持情况、政策享受情况以及服务紧急程度等因素,对不同类型的民政服务对象分层分类,规定不同频次的服务跟进要求;设计服务记录填写规范模板及要求;严格规范填写和及时更新服务对象信息;按照需求—目标—计划—执行的逻辑规范执行等。相关指引越是清晰明了、简单易懂、具体详细,就越具有操作性和规范性。每位社工在开展服务中“有迹可循”,每个服务点、每个社工的高水平服务就能得到保障。

      个案救助重专业

      个案救助是社工参与民生服务保障的一大工作重点,要注重“物质+服务”的救助模式,彰显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救助类个案有其政策特点,也有社会工作专业要求。做好此类服务,一要制定专业个案流程,即规范个案的审核、开展、结案等流程,保障程序上的专业性。二要学习个案管理模式。个案救助常涉及跨专业、跨部门合作,社工需对个案管理的角色、个案会议的技巧有所了解。三要以理论指导行动。可利用共学机会学习常用的指导理论,如社会支持理论、社区照顾理论、增能理论等,并在个案开展过程中撰写、阐述理论运用过程。这样更能发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作用,让困难群众自己站起来往前走。四要执行双岗联动。个案救助往往涉及政策运用,“双百工程”服务岗社工可与事务岗社工共同协助开展救助资格核查,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服务项目重联动

      要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仅靠民政部门或者社工单一角色难以实现,所以社工可采用项目化形式为某一群体搭建服务网络。在设计此类特色服务项目时,社工应当拓宽思路,避免只从社工自身出发,要拓展“朋友圈”加入服务网,着眼于联动各方资源共同为群众服务,既包括物资、资金、人力、技术等不同资源,也包括妇联、残联、共青团等不同部门,做到政策信息互通、社会资源共享、服务形成合力。如笔者所在单位开展的“碣出助学”服务项目,撬动了教育部门、社区、基金会、爱心商家等资源,从资金、物资、场地多维度协作,吸引各方力量参与到项目中来,共同为社区困境儿童提供兜底服务。

      激发动力重参与

      服务对象本身也可以是服务主体,社工要激发群众参与动力,调动更多居民加入民生服务队伍,同时赋能服务对象,重视个人内驱力的发挥。一是提高服务能力。社工要组织开展急救、心理知识、沟通技巧、活动设计程序等多种类型的培训活动,鼓励社区居民和兜底民生服务对象参与进来,从简单“人力补充”升级为“技巧补充”“智力补充”,同时为大家提供更多成长机会和平台。二是调动志愿者参与。社工要让志愿者参与到服务的设计环节中来,使其对自己所提供的服务形式、时间、内容有话语权,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重视。三是重视激励保障。可借助总结会、团队建设等对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表示肯定和赞许,增强其荣誉感、自我认同感和社会价值感,从而增强其服务动机和意识。

      综上,社工参与民生服务保障除了实务层面要懂政策、熟理论、会技巧之外,还要从整体上思考运营管理,在服务规划设计层面找准定位。

      (作者系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副站长)


    原文链接:http://smzt.gd.gov.cn/mzzx/llyj/content/post_460739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