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民生资讯网!
  •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把中国故事讲精彩 让中国声音更响亮

    来源:吉林省长安网 作者:佚名时间:2025-10-1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总结会议上强调,“要讲好中国抗战故事、和平发展故事,向世界表明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展示我们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今天,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如何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与价值理念,成为新时代对外传播的重要任务,而讲故事是对外传播的最佳方式。面向未来,我们应积极发挥语言文化,尤其是外语这个增进跨国别、跨文化理解的传播工具重要作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语言文化是沟通中外的桥梁,也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渠道。提升外语表达能力,打破语言与文化隔阂,传播国际社会愿意听、听得懂、乐分享的中国故事,对于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实现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等都有重要意义,如此才能让中国的制度优势、民族精神、文化底蕴、社会发展等真正为世界所知。同时要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必须避免空洞的说辞,着重传播中国人民的鲜活实践,如亿万人民的奋斗故事、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绿色发展理念的逐步落实、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化等。要用精准、贴切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使中国故事更具真实感和亲和力,从而增强国际社会的理解与认同。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着眼于“怎么讲”。讲述故事不是简单直白的翻译和转述,需要精心选取故事题材,用听众易于接受、乐于倾听的话语和创新的表达方式来传播故事内容。中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理念与经验,如共同富裕、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等,它们是中国实践的总结,对推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然而,如果这些概念和内容停留在“直译”层面,不易被理解甚至可能造成错误解读。必须通过跨文化的表达方式,把抽象的理念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比如,通过讲述百姓生活变化把中国的制度优势传播出去,将宏大的叙事转化为动人的细节,在国际语境中形成真正融通中外、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的传播模式。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强化技术进步与传播方式创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持续深化,使得国际传播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单向度的宣传模式已无法适应全球现代化受众需求,短视频、网络直播、数字展览、跨国合拍纪录片等新兴的具有互动功能的传播形式,正成为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借助社交媒体和多形态传播形式,依托技术进步和传播方式的创新,中国故事能够更加直观、鲜活地触达海外受众,尤其是具有丰厚中华文化底蕴的影视剧、文学作品、动漫游戏、美食、手工艺、非遗等,都可以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对外传播实践中,应紧跟技术发展潮流,主动适应受众习惯,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用新表达讲透老道理,用“软方法”讲实“硬道理”,让海外受众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接受中国故事的价值与意义。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有长期的战略眼光和系统的支持保障。用讲故事的方式做好对外传播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用战略思维、世界眼光持续推进。做好这项重要工作,需要培养一支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善于在国际舞台上以对等、开放、真诚的姿态讲述中国故事的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还需在制度、机制创新方面下功夫,推动媒体、教育、出版、科技、艺术等多领域协同联动,努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主体参与的对外传播格局。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故事更好地走出去,才能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继而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原文链接:http://www.jlpeace.gov.cn/jlscaw/llyj/202510/0529696c0c5949ae9d446bd1e15f76e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资讯网 ms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20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